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常见类型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外周动脉疾病等,核心病理机制为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沉积形成斑块致血管狭窄或闭塞,或斑块破裂引发血栓,我国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0%~40%且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其典型症状有心脏相关症状、脑部相关症状及全身性体征,部分患者无典型症状;诊断方法有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功能检查;高危因素包括不可控因素、可控因素及生活方式相关因素;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儿童、合并慢性病者有不同注意事项;预防与管理策略分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紧急处理。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定义与常见类型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主要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导致血流受阻,进而引发组织缺血或出血。常见类型包括冠心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外周动脉疾病等。其核心病理机制为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或斑块破裂引发血栓。研究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达30%~40%,且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
二、心脑血管疾病的典型症状与体征
1.心脏相关症状:胸痛(压迫性、闷痛,持续数分钟至半小时,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心悸(心跳异常快或不规则)、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夜间平卧时突发气促)、下肢水肿(右心衰竭导致体循环淤血)。
2.脑部相关症状:突发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口角歪斜、言语不清(缺血性脑卒中);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抽搐(出血性脑卒中)。
3.全身性体征:血压异常(高血压或低血压)、颈动脉杂音(提示颈动脉狭窄)、眼底动脉硬化(视网膜动脉变细、反光增强)。
需注意,部分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老年人)可能无典型症状,称为“无症状性心脑血管疾病”,需通过体检筛查发现。
三、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冠状动脉CT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可无创评估冠脉狭窄程度,敏感性达95%~99%;脑MRI(磁共振成像)对早期脑缺血敏感,可发现微小梗死灶;颈动脉超声可测量斑块厚度及血流速度,斑块厚度≥1.5mm提示高风险。
2.实验室检查:血脂四项(总胆固醇>5.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4mmol/L为异常)、血糖(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提示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15μmol/L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3.功能检查:心电图可检测心肌缺血(ST段压低≥0.1mV)、心律失常;运动负荷试验通过增加心脏负荷诱发缺血,阳性率约60%~70%;踝肱指数(ABI)<0.9提示外周动脉疾病。
四、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1.不可控因素:年龄(每增加10岁,风险翻倍)、性别(男性风险高于女性,但女性绝经后风险上升)、遗传(一级亲属有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史者,风险增加2~3倍)。
2.可控因素: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使冠心病风险增加2~3倍)、高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升高1mmol/L,冠心病风险增加25%)、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是非糖尿病者的2~4倍)、吸烟(使冠心病风险增加2~4倍,脑卒中风险增加1.5倍)、肥胖(BMI≥28kg/m2者风险增加30%~50%)。
3.生活方式相关:久坐(每周运动<3次者风险增加20%~30%)、高盐饮食(每日钠摄入>5g使高血压风险增加30%)、长期精神紧张(皮质醇水平升高导致血管收缩)。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因血管弹性下降、合并多种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症状可能不典型,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每年进行颈动脉超声筛查。
2.孕妇:妊娠期血容量增加、激素水平变化,可能诱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如子痫前期),需密切监测血压(≥140/90mmHg需干预),避免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降压药。
3.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是儿童期常见心脑血管疾病,需通过心脏超声确诊,部分病例需手术矫正。
4.合并慢性病者:糖尿病患者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减少微血管并发症;慢性肾病患者需控制血磷(<1.45mmol/L)、血钙(2.1~2.5mmol/L),避免钙化沉积加重血管病变。
六、预防与管理策略
1.一级预防:控制血压(目标<140/90mmHg,糖尿病患者<130/80mmHg)、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mmol/L,高危者<1.8mmol/L)、血糖(空腹血糖4.4~7.0mmol/L);每日盐摄入<5g,增加钾摄入(>2000mg/d);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
2.二级预防:已确诊者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他汀类降脂药,控制血压、血糖达标;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颈动脉超声,评估病情进展。
3.紧急处理:突发胸痛持续>15分钟不缓解,或突发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争取在症状出现后3小时内进行溶栓或取栓治疗,可显著降低致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