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子痫是子痫的严重阶段,多在产后48小时内发生,由子痫前期发展而来,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等多种因素相关,有抽搐发作、血压升高、伴头痛等表现,通过病史收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需控制抽搐、血压、纠正电解质紊乱,必要时终止妊娠,孕期管理、产后密切观察及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可预防,对产妇和新生儿有影响,需多学科协作保障健康。
发病机制
目前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与多种因素相关。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是关键因素之一,妊娠期间母体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发生改变,产后这种改变可能仍持续存在,导致血压波动、凝血功能异常等,进而引发脑部神经功能紊乱等,出现抽搐等子痫表现。此外,遗传因素、免疫调节异常等也可能在产后子痫的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有研究表明某些基因多态性可能增加产后子痫的发病风险,母体自身免疫平衡失调可能影响血管的稳定性等。
临床表现
1.抽搐发作:典型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全身抽搐,患者意识丧失,眼球固定,瞳孔散大,随后面部及四肢肌肉强直,继而强烈抽动,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则数秒,长则可达1分钟以上,之后患者意识逐渐恢复。例如有的患者在产后可能先出现短暂的意识模糊,随后迅速进入抽搐状态。
2.血压升高:产后子痫患者血压会明显升高,收缩压可达到160mmHg以上,舒张压可超过110mmHg,而且血压波动较大,即使经过降压治疗,也可能反复出现血压不稳定的情况。
3.其他表现:还可能伴有头痛、视物模糊、上腹部不适等症状。头痛可能较为剧烈,视物模糊可表现为看东西不清、视野缺损等,上腹部不适主要是上腹部疼痛、胀满等感觉。
诊断方法
1.病史收集:详细询问孕妇孕期是否有子痫前期的表现,如孕期是否有高血压、蛋白尿、水肿等情况,以及产后出现症状的具体时间、发作时的表现等。
2.体格检查:测量血压,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眼部情况等,检查是否有水肿加重等情况。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了解是否有血液浓缩等情况,子痫患者可能因抽搐等应激情况出现血常规指标异常,如血红蛋白升高、白细胞计数升高等。
尿常规:检测尿蛋白情况,子痫患者通常会有明显蛋白尿,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超过一定数值,反映肾脏受损情况。
肝肾功能检查:查看肝酶是否升高、肾功能是否异常等,子痫患者常伴有肝肾功能损害,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升高,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异常。
凝血功能检查:评估凝血功能是否正常,产后子痫患者可能存在凝血功能紊乱,如D-二聚体升高等。
4.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以排除脑部其他病变导致的抽搐等情况,了解脑部是否有水肿、出血等异常改变。
治疗原则
1.控制抽搐:立即使用镇静药物,如硫酸镁等,硫酸镁是治疗子痫的首选药物,通过静脉给药等方式控制抽搐发作,防止抽搐反复发作对患者造成进一步损伤。
2.控制血压:使用合适的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目标血压为收缩压140-155mmHg,舒张压90-105mmHg之间,选择对产妇和新生儿影响较小的降压药物,如拉贝洛尔等。
3.纠正电解质紊乱:由于抽搐等情况,患者可能存在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等,需要根据检查结果补充相应的电解质,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4.终止妊娠相关处理(如果需要):如果患者有进一步终止妊娠的指征,如病情严重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剖宫产等终止妊娠手术,术后继续进行子痫的相关治疗。
预防措施
1.孕期管理:孕期定期进行产检,密切监测血压、尿蛋白、体重等指标,对于有子痫前期高危因素的孕妇,如既往有子痫前期病史、肥胖、多胎妊娠等情况,要加强监测和管理,早期发现子痫前期并及时干预,可通过适当休息、合理饮食等方式,必要时使用药物预防子痫前期进展为子痫。
2.产后密切观察:产后产妇要住院观察至少48小时,医护人员密切监测血压、生命体征等情况,一旦发现产妇有头痛、视物模糊等异常表现,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早期识别产后子痫的发生,及时采取措施预防病情加重。
3.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孕期和产后都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孕期合理饮食,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均衡摄入,控制体重增长速度,产后也要注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避免因生活方式不当导致血压等指标异常,增加产后子痫发生风险。
对特殊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产妇方面
年龄因素:年轻产妇和高龄产妇在产后子痫发生风险和预后上可能有所不同,高龄产妇本身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风险相对较高,产后更要密切监测,因为高龄产妇身体各机能恢复相对较慢,对病情变化的耐受能力可能不如年轻产妇,所以需要更细致的观察和护理。
既往病史:有高血压病史、肾脏疾病病史等的产妇,产后子痫发生风险更高,对于有既往高血压病史的产妇,产后血压波动更难控制,需要更严格的血压监测和更谨慎的药物选择,因为既往疾病可能影响血管的基础状态,导致产后子痫相关并发症发生几率增加。
2.新生儿方面
产后子痫产妇所生新生儿可能因母体病情影响,如胎盘功能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导致新生儿出现低体重、宫内发育迟缓等情况,所以需要加强新生儿的监测,如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呼吸、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以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处理。同时,产妇使用的某些药物可能通过乳汁传递给新生儿,所以在药物选择上要考虑对新生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新生儿影响小的药物进行治疗。
总之,产后子痫是一种严重的孕产妇并发症,需要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认识和处理,通过多学科协作,包括产科、儿科、重症医学科等共同参与,保障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