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是口腔部位恶性肿瘤统称,病因涉及生活方式(吸烟、饮酒、咀嚼槟榔等)、年龄性别、口腔卫生、紫外线、遗传等因素;临床表现有口腔内异常肿块或溃疡、疼痛、口腔功能障碍、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诊断靠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预防要健康生活、维护口腔卫生、防晒、定期体检;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病因
1.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吸烟是口腔癌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燃烧产生的多种致癌物质,如多环芳香烃、亚硝胺等,可通过长期接触口腔黏膜,损伤细胞DNA,导致细胞异常增殖。例如,有研究表明,吸烟者患口腔癌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数倍,且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患病风险越高。
饮酒:酒精可作为致癌物的溶剂,促进致癌物进入口腔黏膜细胞。同时,酒精代谢产物乙醛具有致癌性。长期大量饮酒者患口腔癌的几率明显增加,且与吸烟有协同致癌作用,两者共同作用时患癌风险会大幅提升。
咀嚼槟榔:槟榔中含有的槟榔碱等成分具有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长期咀嚼槟榔可导致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这是一种癌前病变,进而增加口腔癌的发生风险。在一些槟榔流行地区,口腔癌的发病率与槟榔咀嚼率呈正相关。
2.年龄与性别因素
年龄:口腔癌的发病高峰年龄在40-60岁之间,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年轻人患口腔癌可能与不良生活方式、口腔卫生习惯不佳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免疫力下降,细胞修复能力减弱,也更容易受到致癌因素的影响。
性别:一般来说,男性患口腔癌的几率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更多的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3.其他因素
口腔卫生不良:口腔内长期存在的细菌、菌斑等可引起慢性炎症,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能诱发细胞恶变。例如,牙石、龋齿等局部刺激因素长期存在,会不断损伤口腔黏膜,增加口腔癌发生的可能性。
紫外线照射:长期暴露在阳光下,唇部皮肤接受过多紫外线照射,可能增加唇癌的发生风险,尤其是浅色皮肤的人群更易受影响。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综合征可能增加口腔癌的易感性,如遗传性色素失调症等,但遗传因素在口腔癌发病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通常是在其他环境致癌因素共同作用下才会引发癌症。
二、临床表现
1.口腔内异常肿块或溃疡
口腔内可出现经久不愈的肿块或溃疡,肿块可呈菜花状、结节状等,溃疡边缘不整齐,基底较硬,伴有疼痛或无明显疼痛。例如舌癌常表现为舌部的溃疡或肿块,随着病情进展,可影响舌的运动功能,导致说话、吞咽困难。
牙龈癌多表现为牙龈部位的肿块,可伴有牙齿松动、脱落等症状。
2.疼痛
早期口腔癌可能疼痛不明显,但随着肿瘤的生长侵犯周围组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耳部、面部等部位。例如,口底癌侵犯神经时可导致剧烈疼痛。
3.口腔功能障碍
咀嚼、吞咽困难:肿瘤生长影响口腔的正常咀嚼和吞咽功能,患者可能出现咀嚼无力、吞咽疼痛、食物滞留感等。例如,颊癌较大时会阻碍咀嚼运动,导致咀嚼困难。
语言障碍:舌癌、口咽癌等可影响舌头的运动和发音,导致说话不清。
4.颈部淋巴结肿大:口腔癌常转移至颈部淋巴结,表现为颈部出现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的肿块。例如,口腔癌原发灶较小时,颈部淋巴结可能已出现转移肿大。
三、诊断方法
1.临床检查
医生通过视诊观察口腔黏膜颜色、形态、有无肿块、溃疡等情况,触诊检查肿块的质地、活动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例如,检查舌癌时会触摸舌头的肿块情况,判断其是否固定、有无侵犯周围肌肉等。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用于观察颌骨骨质的破坏情况,如颌骨癌时可见颌骨骨质的破坏、吸收等。
CT检查:能清晰显示口腔癌肿的大小、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等。例如,对于口咽癌,CT可准确判断肿瘤侵犯咽旁间隙、颈部大血管等情况。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在显示口腔癌肿瘤与周围神经、血管等结构的关系方面具有优势,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
3.病理检查
病理活检是确诊口腔癌的金标准。医生会取病变组织进行切片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判断是否为癌细胞以及癌细胞的类型等。例如,对口腔内的可疑溃疡或肿块进行活检,明确诊断为鳞状细胞癌等具体的癌组织类型。
四、预防措施
1.健康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尽量避免吸烟,减少饮酒量,最好戒烟戒酒。对于吸烟者,应逐渐减少吸烟量并最终戒烟,饮酒者要控制饮酒频率和量,避免酗酒。
避免咀嚼槟榔:远离槟榔制品,尤其是有口腔癌高发地区生活经历的人群更应注意。
2.口腔卫生维护
保持口腔清洁:每天早晚正确刷牙,使用牙线、漱口水等辅助清洁口腔,及时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菌斑等,保持口腔卫生。建议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和洁牙。
处理口腔局部刺激因素:及时治疗龋齿、修复不良修复体等,去除牙石、残根残冠等对口腔黏膜的长期刺激。
3.防晒
对于唇部,外出时使用具有防晒功能的唇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强烈阳光下,尤其是在紫外线辐射较强的时段(上午10点至下午4点)。
4.定期体检
高危人群(如长期吸烟饮酒者、咀嚼槟榔者、有口腔癌家族史者等)应定期进行口腔专项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早期治疗。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口腔癌极为罕见,但如果儿童口腔出现不明原因的肿块、溃疡等异常情况,也应及时就医检查。儿童口腔癌的发生可能与先天发育异常、遗传因素等有关,家长应密切关注儿童口腔健康,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避免儿童接触可能的致癌物质。
2.老年人: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口腔癌的发生发展可能相对隐匿。老年人患口腔癌时,应综合考虑其全身健康状况,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评估心肺功能等基础疾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家属应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帮助其保持口腔清洁,提高生活质量。
3.女性:女性在怀孕期间患口腔癌时,治疗需特别谨慎,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应与多学科团队(包括妇产科、口腔科等)共同制定治疗方案,以保障母婴安全。此外,女性在经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口腔黏膜的抵抗力可能会有所下降,应注意口腔卫生的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