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原因体重下降可能因肿瘤细胞消耗营养及影响代谢,各年龄段、性别、生活方式、病史者均需关注,短时间体重降5%以上要重视;持续疼痛因肿瘤侵犯组织神经,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者出现持续疼痛都需警惕肿瘤;异常肿块由肿瘤细胞增殖形成,各年龄段、性别、生活方式、病史者出现异常肿块要排查肿瘤;出血倾向因肿瘤侵犯血管或影响凝血,各年龄段、性别、生活方式、病史者出现出血倾向也需考虑肿瘤。
一、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相关原理: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会大量消耗人体营养物质,同时肿瘤可能影响机体的代谢功能,导致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例如,肺癌、胃癌等多种肿瘤患者常出现此信号。有研究表明,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约有40%-80%会出现体重下降的情况,且体重下降速度往往较快,若在无刻意减肥等情况下,短时间内体重下降5%以上就需引起重视。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出现,但老年人可能因基础代谢率下降等因素,体重下降可能更难被察觉,需更密切关注身体其他伴随症状。儿童若出现不明原因体重下降,除肿瘤外,还需考虑营养性疾病等,但肿瘤也需纳入排查范围。
性别因素:不同性别肿瘤发生率不同,体重下降这一信号在男女中均可能出现,无特定性别差异,但不同肿瘤好发性别有别,如女性乳腺癌相对高发,男性肺癌等相对高发,在排查时需结合各自肿瘤好发特点综合判断。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肿瘤发生风险,若本身有此类生活方式,出现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更应警惕肿瘤可能。而生活方式健康人群,若出现不明原因体重下降,也不能忽视肿瘤排查。
病史因素:有肿瘤家族史者,出现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时,肿瘤排查的优先级应提高,因为遗传易感性增加了患肿瘤的风险。
二、持续疼痛
相关原理:肿瘤生长到一定阶段可能会侵犯周围组织、神经等,从而引起疼痛。比如骨肿瘤会导致骨骼部位的疼痛;肝癌可能引起右上腹的隐痛或胀痛等。不同肿瘤引起疼痛的部位和性质有所不同。例如,脑肿瘤可能会引起头痛,且往往呈进行性加重;胰腺癌引起的疼痛多为上腹部持续性钝痛或钻痛,可向腰背部放射。一般来说,良性病变引起的疼痛多可通过休息、简单对症处理等缓解,而肿瘤引起的持续疼痛往往难以通过常规方法缓解,且会逐渐加重。
年龄因素:儿童时期肿瘤引起的疼痛相对较少见,但也有像神经母细胞瘤等可引起相应部位疼痛;老年人由于机体敏感性变化等,对疼痛的感知可能与年轻人不同,可能疼痛表现不典型,但持续疼痛也需重视。例如,老年肺癌患者可能以胸痛为表现,但疼痛性质可能较为隐匿。
性别因素:某些肿瘤有性别差异,如乳腺癌多见于女性,其引起的乳房疼痛等信号需女性特别关注;而前列腺癌多见于男性,会引起会阴部等部位的疼痛,男性若出现相关部位持续疼痛需警惕。但总体而言,持续疼痛这一信号在男女中都可能因不同肿瘤而出现。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化学致癌物质等不良生活方式相关因素的人群,出现持续疼痛时更应考虑肿瘤可能。比如长期接触石棉的人群,患肺癌等肿瘤风险增加,若出现胸部持续疼痛需排查。
病史因素:有过肿瘤病史的患者,若出现新的部位持续疼痛,要高度警惕肿瘤复发或转移的可能。例如,曾患乳腺癌的患者,若出现骨骼持续疼痛,需排查骨转移情况。
三、异常肿块
相关原理:肿瘤细胞异常增殖形成肿块,可在身体体表或深部触摸到。体表肿块如乳腺肿块、甲状腺肿块、皮肤下的肿块等;深部肿块如腹腔内的肿块等。不同部位的肿块可能提示不同的肿瘤。例如,乳房内无痛性肿块可能是乳腺癌的典型表现;颈部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的肿块可能是淋巴瘤等的信号。一般来说,良性肿块生长速度较慢,边界清晰,活动度较好;而恶性肿瘤引起的肿块生长速度较快,边界不清,活动度差,表面不光滑等。
年龄因素:儿童时期常见的肿块如颈部的鳃裂囊肿等,但也有恶性肿瘤如视网膜母细胞瘤可表现为眼部肿块;青少年时期甲状腺肿块需警惕甲状腺癌等;老年人出现体表或深部肿块,恶性肿瘤的可能性相对更高,但也不能忽视良性病变。例如,老年人大腿根部的肿块,恶性肿瘤如脂肪肉瘤等也可能出现。
性别因素:女性乳房肿块需特别关注乳腺癌,男性乳房肿块相对少见,但也可能是乳腺癌等疾病;甲状腺肿块在男女中的发生率不同,女性相对更高,但男性也需重视。比如男性甲状腺肿块,虽然概率低,但也有患甲状腺癌等的可能。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暴露于辐射环境下的人群,如放射科工作人员等,出现异常肿块时肿瘤排查更应优先考虑。另外,长期吸烟的人群肺部肿块需警惕肺癌等。
病史因素:有乳腺增生等良性乳腺病史的女性,出现乳房肿块时,相比无此类病史者,肿瘤的风险评估需综合考虑,要更密切观察肿块变化等情况;有肝炎病史的患者,出现肝区肿块需高度警惕肝癌可能。
四、出血倾向
相关原理:肿瘤可能侵犯血管导致出血,或者肿瘤细胞释放一些物质影响凝血功能。例如,肺癌可能引起咯血;胃癌可能导致呕血、黑便;膀胱癌会出现血尿等。不同肿瘤引起出血的表现不同。以肺癌为例,中央型肺癌常出现痰中带血或咯血,多为间断性或持续性少量咯血;膀胱癌引起的血尿可为肉眼可见的血尿,也可为镜下血尿。一般来说,良性疾病引起的出血往往有其自身的发病规律和伴随症状,而肿瘤引起的出血可能与肿瘤的生长部位、侵犯程度等相关,且可能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
年龄因素:儿童时期的出血倾向如鼻出血等,肿瘤相对少见,但也有白血病等血液系统肿瘤可引起出血;老年人出现出血倾向,如消化道出血等,需考虑肿瘤的可能,因为老年人肿瘤发生率相对较高。例如,老年消化道出血患者,胃癌、结肠癌等肿瘤是常见病因。
性别因素: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如宫颈癌等可引起阴道出血,男性泌尿系统肿瘤如前列腺癌等也可能引起血尿等出血表现,但相对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男性泌尿系统肿瘤引起出血的表现有差异。总体而言,不同肿瘤引起出血的性别差异与肿瘤好发部位相关。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患肝癌等肿瘤风险增加,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等情况;长期吸烟的肺癌患者可能出现咯血等出血倾向。
病史因素:有过消化道溃疡病史的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时,肿瘤也是需要排查的情况,因为溃疡恶变等可能导致出血表现改变等。例如,原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近期出血表现不典型或出血频繁时,需警惕胃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