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良性常见肝血管瘤、肝腺瘤,恶性有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继发性肝癌等;良性多无症状或有压迫症状,恶性早期症状不特异,中晚期有肝区痛、增大、黄疸等表现;诊断靠影像学、实验室、病理检查;治疗上良性小且无症状可随访,大或有症状手术,恶性早期手术,中晚期可局部、系统治疗,早期发现治疗预后好,不同人群需据自身情况预防监测。
一、肝脏肿瘤的定义与分类
肝脏肿瘤是指发生在肝脏部位的肿瘤病变,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肝脏肿瘤相对少见,常见的有肝血管瘤、肝腺瘤等;恶性肝脏肿瘤中原发性的主要是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细胞癌等,继发性的则是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肝脏所致。
(一)良性肝脏肿瘤
1.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多为海绵状血管瘤。一般认为是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肿瘤生长缓慢,通常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其发生可能与血管形成因子与血管形成抑制因子失衡等因素有关,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发生此类良性肿瘤,可能与激素等因素有一定关联,生活方式一般对其影响相对较小,但有家族遗传易感性的人群需格外关注。
2.肝腺瘤:较少见,多与口服避孕药等因素相关,女性服用避孕药的人群中发病风险可能增加,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雌激素刺激肝脏上皮细胞增生有关,男性相对发病较少。
(二)恶性肝脏肿瘤
1.肝细胞癌:是原发性肝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如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长期大量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等。在有HBV/HCV感染病史、长期酗酒、有脂肪肝病史等人群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男性发病率通常高于女性,生活方式中长期饮酒、不健康的饮食等会增加发病风险。
2.肝内胆管细胞癌:起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病与胆管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慢性胆管炎症性疾病关系密切,有胆管结石病史、患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性别差异相对没有肝细胞癌那么显著,但不同生活方式对其影响也与基础疾病相关。
3.继发性肝癌:是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肝脏形成的,如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等转移至肝脏,其发生取决于原发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等因素,有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病史的人群需警惕肝脏转移的可能。
二、肝脏肿瘤的常见表现
(一)良性肝脏肿瘤表现
1.无症状情况:多数较小的肝血管瘤、肝腺瘤等良性肿瘤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做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
2.有症状情况:当肿瘤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引起相应症状,如较大的肝血管瘤可能压迫胃肠道,导致上腹部不适、腹胀等,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二)恶性肝脏肿瘤表现
1.早期表现:早期肝细胞癌等恶性肿瘤可能无明显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有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等非特异性全身症状。
2.中晚期表现:随着肿瘤进展,可能出现肝区疼痛,多为持续性胀痛或钝痛;肝脏进行性增大,可在右上腹触及肿块;还可能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等;伴有肝硬化者还可能出现腹水、脾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表现;晚期患者可出现恶病质,如极度消瘦、乏力、贫血等。
三、肝脏肿瘤的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是肝脏肿瘤筛查的常用方法,可初步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能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等,还可观察血流情况,对鉴别肿瘤的良恶性有一定帮助,但对于较小或位置特殊的肿瘤可能有一定局限性。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在超声检查时操作基本类似,但儿童由于其生理结构特点,检查时需注意操作的轻柔等。
2.CT检查:包括平扫和增强CT,增强CT对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形态、血供情况等,有助于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对于肝癌等恶性肿瘤的分期等有重要意义。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在CT检查前需注意按照医生要求准备,如禁食等。
3.磁共振成像(MRI):对肝脏肿瘤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尤其是对于小肝癌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显示优于CT,在病情需要时会选择该检查方法,对于特殊人群如肾功能不全需使用含碘造影剂进行CT检查有禁忌时,MRI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二)实验室检查
1.肿瘤标志物检查:甲胎蛋白(AFP)是诊断肝细胞癌的重要肿瘤标志物,但其升高也可见于其他情况,如孕妇、急性肝炎、肝硬化等。其他如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等也可作为肝细胞癌的辅助诊断指标。对于有肝脏疾病病史等人群需定期监测这些肿瘤标志物。
2.肝功能检查:可了解肝脏的合成功能、胆红素代谢等情况,对于评估肝脏肿瘤患者的肝脏功能状态有重要意义,如白蛋白水平、胆红素水平等变化能反映肝脏的受损程度等,不同年龄人群的肝功能正常参考值略有不同,需结合具体年龄判断。
(三)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是诊断肝脏肿瘤的金标准,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分析,明确肿瘤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以及具体的病理类型等。对于考虑为恶性肿瘤的患者,病理检查尤为重要,以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
四、肝脏肿瘤的治疗原则
(一)良性肝脏肿瘤治疗
1.观察随访:对于较小的、无症状的肝血管瘤、肝腺瘤等良性肿瘤,若病情稳定,可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随访,观察肿瘤大小、形态等变化。对于儿童患者的良性肝脏肿瘤,需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以及肿瘤对肝脏功能等的影响,定期评估。
2.手术治疗:当良性肿瘤较大(如直径大于5cm)、有压迫症状或不能排除恶性可能时,可考虑手术切除,如肝血管瘤的肝部分切除术等。手术需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充分考虑患者的肝脏功能等情况。
(二)恶性肝脏肿瘤治疗
1.手术治疗:早期肝细胞癌等恶性肿瘤若符合手术指征,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可完整切除肿瘤,有治愈的可能。对于中晚期患者,若肿瘤局限、肝脏功能较好等也可考虑手术减瘤等。手术需综合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肿瘤情况等。
2.局部治疗
射频消融:通过射频电流使肿瘤组织产生高温坏死,适用于较小的肝癌等肿瘤,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是一种可选的治疗方法,不同年龄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时需注意能量等参数的调整以保证安全有效。
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通过栓塞肿瘤的供血动脉,同时注入化疗药物,达到饿死肿瘤和化疗的作用,是中晚期肝癌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需根据患者的肝脏功能等情况评估是否适合该治疗。
3.系统治疗
靶向治疗:如针对肝细胞癌的靶向药物索拉非尼等,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血管生成,对于晚期肝癌患者可延长生存期,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等,不同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
免疫治疗:如PD-1/PD-L1抑制剂等,通过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也应用于肝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肝脏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相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不同人群患肝脏肿瘤的风险因素不同,需根据各自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监测措施,如有乙肝、丙肝等肝炎病史人群需定期进行肝脏相关检查,减少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以降低肝脏肿瘤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