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的原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年龄增长、药物性因素、病理性因素等,治疗方法包括饮食调整、运动锻炼、改变体位、药物治疗等。
一.原因
1.遗传因素
部分人天生血压偏低,但无任何不适症状,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家族中可能有类似血压偏低的情况。
2.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器官逐渐衰退,血管壁弹性降低,心脏泵血功能减弱,血压可能会有所下降。
3.药物性因素
一些高血压患者如果不按照医嘱服药,自行增加剂量或同时服用多种降压药,可能会导致低血压。
4.病理性因素
冠心病、心肌病等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使心脏泵血能力下降,导致血压降低。例如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进而引起低血压。
二.治疗
1.饮食调整
增加钠盐摄入,适当多喝水,有助于增加血容量,升高血压。多吃富含蛋白质、铁、铜、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造血原料”的食物,如猪肝、蛋黄、瘦肉、牛奶、鱼虾、贝类、大豆、豆腐、红糖及新鲜蔬菜、水果。
2.运动锻炼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心血管功能。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3.改变体位
从卧位或坐位起身时,动作要缓慢,避免突然起身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尤其是老年人和服用降压药的患者,更要注意这一点。
4.药物治疗
对于症状明显、血压过低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米多君等,具体用药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