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保持耳部清洁干燥,洗澡或洗头时避免污水进入耳道,以防感染加重。在饮食方面,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
2.药物治疗
建议遵医嘱用药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呋辛酯等;鼻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糠酸莫米松等,可以减轻鼻腔黏膜的炎症和水肿,改善咽鼓管的通气功能,促进中耳积液的排出;黏液促排剂,如乙酰半胱氨酸等,能帮助稀释中耳内的黏液,促进纤毛运动,有利于积液的排出,加快病情恢复。
对于伴有过敏因素的患者,可使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物,以减轻过敏反应,缓解鼻腔黏膜的水肿,改善咽鼓管功能;减充血剂如羟甲唑啉等,可短期使用以减轻鼻腔黏膜充血,改善鼻腔通气,但连续使用不宜超过7天,以免引起药物性鼻炎。
3.手术治疗
鼓膜穿刺术适用于中耳积液较多的患者。通过穿刺针穿过鼓膜,抽出中耳内的积液,以缓解耳部闷胀、听力下降等症状。必要时可重复穿刺,并在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当积液黏稠、鼓膜穿刺术效果不佳时,可进行鼓膜切开术。在鼓膜上切开一个小口,排出积液,术后需注意保持耳道清洁,避免感染。
对于病情反复发作、中耳积液持续不愈的患者,可考虑鼓膜置管术。通过手术在鼓膜上放置一个通气管,以保持中耳腔与外界的通气,促进积液排出,改善听力。通气管通常在术后6-12个月自行脱落,如果未脱落可在医生检查后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