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与高血压的区别为定义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1.定义与发病机制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其主要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神经、内分泌、肾脏等多种因素。
2.临床表现
冠心病典型症状为发作性胸痛,多位于胸骨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左臂内侧等,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可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食等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高血压多数患者起病隐匿,缺乏典型症状,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呈轻度持续性,在紧张或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有些患者血压长期升高,可出现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表现,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可出现心悸、气短等,高血压脑病可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肾功能损害可出现蛋白尿、水肿等。
3.诊断方法
冠心病主要依靠病史、症状、心电图、血液生化检查(如心肌酶谱、血脂等)、冠状动脉造影等。心电图是常用的筛查手段,发作时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缺血性改变,动态心电图可捕捉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证据;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程度等。
测量血压是诊断高血压的主要手段,需非同日多次测量安静状态下的血压,血压值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同时要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高血压,如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肾上腺超声或CT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