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耳朵闷堵需要清理外耳道分泌物、使用滴耳液缓解炎症、口服抗炎药物控制感染、鼻腔用药改善咽鼓管功能、物理治疗促进积液排出、调整生活习惯辅助恢复等。
1、清理外耳道分泌物
中耳炎引发的闷堵常因外耳道脓性分泌物堆积所致。可用无菌棉签蘸取生理盐水轻柔擦拭外耳道口,清除表面分泌物,但需避免深入耳道内部以防损伤鼓膜。若分泌物黏稠难清理,可先滴入3%过氧化氢溶液软化3-5分钟,再侧头让液体自然流出。
2、使用滴耳液缓解炎症
遵医嘱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类药物,可抑制中耳腔细菌繁殖。滴药前需将患耳朝上,轻拉耳廓使耳道变直,滴入3-5滴后保持姿势5分钟,使药液充分接触鼓膜及中耳黏膜。避免长期使用引发真菌感染。
3、口服抗炎药物控制感染
若中耳炎伴随发热、耳痛剧烈或分泌物增多,需联合口服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抗生素。用药期间需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防止细菌耐药或病情反复。青霉素过敏者需提前告知医生更换药物。
4、鼻腔用药改善咽鼓管功能
咽鼓管堵塞是中耳炎闷堵的常见原因,可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喷鼻,通过减轻鼻黏膜水肿恢复咽鼓管通气。喷药时保持头部前倾,将喷头插入一侧鼻孔,按压喷剂后用鼻深吸气,使药液直达鼻咽部。同时避免用力擤鼻,防止分泌物逆流至中耳。
5、物理治疗促进积液排出
对于分泌性中耳炎,可尝试捏鼻鼓气法,深吸气后捏紧鼻孔,闭口缓慢呼气,通过增加咽鼓管内压力帮助中耳积液排出。每日3-5次,每次重复5-10次,但鼓膜穿孔者禁用。也可用热毛巾敷耳部15-20分钟,每日2次,通过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6、调整生活习惯辅助恢复
治疗期间需避免游泳、潜水等可能导致耳道进水的活动,洗澡时可用棉球堵塞外耳道。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导致免疫力下降。饮食以清淡为主,减少辣椒、酒精等刺激性食物摄入,防止加重黏膜充血。
若出现耳闷持续超过3天、耳痛加剧、听力明显下降或伴有高热、呕吐等症状,需立即前往耳鼻喉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