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五项包括肾素(Renin)、血管紧张素Ⅰ(AngⅠ)、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Ⅲ(AngⅢ)、醛固酮(Aldosterone)。
1.肾素(Renin)
肾素是由肾脏球旁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其水平变化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相关。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中,肾素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原生成血管紧张素Ⅰ,进而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具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和促醛固酮分泌作用,可导致血压升高。
2.血管紧张素Ⅰ(AngⅠ)
血管紧张素Ⅰ本身无直接生物活性,但其在肾素作用下生成,是血管紧张素Ⅱ的前体物质。在高血压的病理过程中,AngⅠ水平的变化往往与肾素及血管紧张素Ⅱ相关联,通过检测AngⅠ可辅助判断RAAS系统的激活状态,对于高血压的病因诊断有一定价值,比如在肾动脉狭窄导致的高血压中,AngⅠ水平可能会因肾素的激活而有相应变化。
3.血管紧张素Ⅱ(AngⅡ)
AngⅡ是强烈的缩血管物质,能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促进醛固酮分泌,导致水钠潴留,从而使血压升高。AngⅡ水平升高常见于多种高血压情况,如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部分存在RAAS系统过度激活的情况,AngⅡ水平会升高;在肾性高血压中,由于肾缺血刺激肾素分泌增多,进而使AngⅡ生成增加,导致血压升高。
4.血管紧张素Ⅲ(AngⅢ)
AngⅢ是AngⅡ进一步代谢的产物,其生理作用与AngⅡ有相似之处,但作用相对较弱。AngⅢ也参与RAAS系统对血压的调节,它可以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从而影响水钠代谢和血压。
5.醛固酮(Aldosterone)
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盐皮质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远端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和钾的排泄,进而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体内醛固酮异常增多,是导致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之一;而在某些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也可能存在醛固酮的相对增多或对醛固酮的敏感性增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