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淋菌性尿道炎主要由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等病原体引起且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性活跃的青壮年等人群易感染,非性接触如共用私人物品等也可传播但概率低,青壮年相对易患,男性症状易察觉女性较隐匿,有性传播疾病史人群再感染风险高。
一、病原体感染因素
非淋菌性尿道炎主要由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等病原体引起。其中沙眼衣原体是较为常见的致病微生物,解脲脲原体等支原体也可导致该病。这些病原体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在性活跃的人群中,尤其是青壮年,由于性活动频繁,通过性接触感染的几率显著增加。例如,有研究表明,在有不洁性行为的人群中,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无此类行为人群。
二、非性接触传播因素
虽然性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但也存在非性接触传播的可能。比如,与感染者共用毛巾、浴巾、浴盆等私人物品,有可能间接接触到病原体而感染。不过,这种非性接触传播的概率相对性接触传播要低,但对于个人卫生习惯较差的人群仍需引起重视。例如,在一些公共浴室、卫生条件较差的住宿场所等,若接触到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就存在被感染的风险。
三、人群易感性差异
从年龄角度来看,青壮年由于其生理特点和性活动频率,相对其他年龄段更容易罹患非淋菌性尿道炎。而对于儿童等非性活跃人群,一般情况下发病风险较低,但如果有接触被污染物品等特殊情况也可能感染,但概率极低。从性别角度,在性活跃期,男性和女性感染风险无显著性别差异,但由于生理结构等因素,男性发病后症状可能相对更易察觉,而女性可能症状相对隐匿。从病史角度,有过性传播疾病史的人群,其再次感染非淋菌性尿道炎的风险会高于无此类病史人群,因为这类人群的生殖道黏膜等处于相对更易受病原体侵袭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