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间形成含内口瘘管外口的异常通道,发病主要与肛门腺感染相关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临床表现有肛周反复流脓及肿痛,诊断依靠病史临床表现、肛门指诊、肛门镜检查、影像学,治疗以手术为主,儿童患者需选创伤小恢复快的治疗方式,妊娠期女性治疗要兼顾胎儿安全,老年人手术前后需加强基础疾病管理降低风险。
一、定义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之间形成的异常通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构成。内口多位于齿状线附近,外口在肛周皮肤,瘘管为连接内口与外口的炎性通道。
二、发病原因
主要与肛门腺感染相关,肛门腺感染后形成脓肿,脓肿破溃或经手术切开引流后,脓腔逐渐缩小,周围组织纤维化,进而形成慢性感染性管道即肛瘘。
三、临床表现
1.肛周反复流脓:外口间断或持续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可致潮湿、瘙痒。
2.肿痛:若瘘管堵塞或发生急性感染,可出现局部肿痛,严重时可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四、诊断方法
1.病史与临床表现:依据患者肛周反复流脓、肿痛等病史及相应表现初步判断。
2.肛门指诊:可触及条索状瘘管。
3.肛门镜检查:能发现内口情况。
4.影像学检查:超声、磁共振成像(MRI)等可明确瘘管走行及与周围组织关系。
五、治疗方式
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通过手术切开或切除瘘管等病变组织治愈。手术方式包括瘘管切开术、挂线疗法、肛瘘切除术等,具体术式需根据肛瘘类型、复杂程度等因素选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因身体发育未成熟,诊断与治疗需谨慎,优先选择对儿童创伤小、恢复快的治疗方式,充分考虑儿童生理特点。
妊娠期女性:患肛瘘时治疗需兼顾胎儿安全,优先选择对妊娠影响较小的方法。
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手术前后需加强基础疾病管理,降低手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