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由革兰阳性白喉棒状杆菌引起该菌能产外毒素致发病,局部有咽喉等部位灰白色不易拭去假膜及相应部位表现,全身有发热等症状并可引发心肌炎等并发症,通过呼吸道飞沫及接触污染物品传播,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细菌学等检查诊断,可通过儿童接种类毒素疫苗及流行期避免密集场所、注意卫生等日常防护来预防。
一、病原体与致病机制
白喉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该菌属革兰阳性菌,能产生外毒素,此外毒素是导致机体发病及出现并发症的关键因素,细菌通过侵袭呼吸道黏膜并释放外毒素,损伤局部组织并引发全身病理改变。
二、临床表现
(一)局部症状
咽喉部可见灰白色假膜,假膜与黏膜下组织紧密粘连,不易拭去,强行剥离会导致出血。不同部位感染还可能有相应表现,如鼻咽部白喉可致鼻塞、流涕带血等。
(二)全身症状
患者常出现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病情严重时可引发心肌炎、周围神经麻痹等并发症,其中心肌炎可影响心脏功能,周围神经麻痹会导致相应部位运动或感觉障碍。
三、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即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白喉棒状杆菌,可传染给他人;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餐具、玩具等间接传播。
四、诊断方法
依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细菌学检查,如采集咽拭子进行涂片染色镜检,若发现白喉棒状杆菌则可辅助诊断,同时结合血清学等检查进一步明确病情。
五、预防措施
(一)疫苗接种
儿童应按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接种白喉类毒素疫苗,这是预防白喉的重要手段,通过接种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二)日常防护
在白喉流行期间,应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良好,降低感染风险。对于特殊人群,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感染,需确保疫苗按时接种;成人也应维持良好卫生习惯,若出现疑似白喉症状(如咽喉部假膜、发热等)需及时就医,防止病情延误引发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