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由伤寒沙门菌引起副伤寒分甲、乙、丙分别由对应沙门菌导致,副伤寒甲乙临床表现似伤寒但较轻丙有败血症型等不同表现,病原学检查血骨髓培养可分离对应菌,肥达反应结果有差异,两者均需选敏感抗生素治疗,儿童感染病情变化快需密切观察用药谨慎,老年人需兼顾基础疾病关注肝肾功能选药权衡影响。
一、病原体差异
伤寒由伤寒沙门菌引起,而副伤寒包括副伤寒甲、乙、丙,分别由副伤寒甲沙门菌、副伤寒乙沙门菌、副伤寒丙沙门菌导致。
二、临床表现区别
1.伤寒:典型表现为持续发热(热型多为稽留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如腹胀、便秘或腹泻)、玫瑰疹(多在病程7-14天出现,数量少且分布局限)、肝脾肿大等。
2.副伤寒:副伤寒甲、乙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一般病情相对较轻;副伤寒丙可表现为败血症型(起病急,有寒战、高热,易出现迁徙性病灶)、伤寒型(症状类似伤寒但较轻)、急性胃肠炎型(以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主)。
三、实验室检查不同
1.病原学检查:血培养、骨髓培养等中,伤寒分离出伤寒沙门菌,副伤寒甲、乙、丙则分别分离出对应副伤寒沙门菌。
2.血清学检查:肥达反应中,伤寒患者特异性抗体“O”及“H”抗体效价升高有一定规律;副伤寒患者肥达反应结果与伤寒有差异,其抗体出现时间、效价升高等情况不同。
四、治疗用药考量
两者均需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但具体药物因引发病原体不同有所差异,临床会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选择针对性抗菌药物。
五、特殊人群注意
儿童:儿童感染时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等,因儿童生理特点,用药需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基础上合理选择安全抗菌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感染副伤寒或伤寒时要兼顾基础疾病对病情的影响,治疗过程中需关注肝肾功能等,选择抗菌药物时需权衡对基础疾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