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病毒属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呈球形无包膜单股正链RNA有三血清型无交叉免疫主要粪口传播早期咽部有飞沫传播可能侵入人体先局部增殖再入血形成病毒血症免疫力低时播散至神经组织致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引发症状儿童免疫不完善易感染需规范接种疫苗免疫缺陷人群抵御能力弱应避免暴露污染环境有暴露需防护就医评估。
一、病毒基本特征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无包膜,直径约27-30nm,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该病毒有三种血清型,即Ⅰ型、Ⅱ型、Ⅲ型,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二、传播方式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随患者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源、食物、手、生活用品等,健康人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后,病毒可经口侵入人体。另外,在病毒感染早期,咽部也可排出病毒,存在通过飞沫传播的可能,但这不是主要传播方式。
三、致病机制
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在肠道局部淋巴结、咽部淋巴组织中增殖,之后进入血流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若机体免疫力较低,病毒会经血行播散至全身淋巴组织以及神经组织等。当病毒到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等神经组织时,会在其中进一步增殖,导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影响神经冲动的传导,使得所支配的肌肉失去神经调控,出现弛缓性麻痹,这种病变多见于儿童脊髓部位,进而引发脊髓灰质炎相关症状,如肢体运动障碍等。
四、对特殊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比成人更易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由于儿童感染后更易出现严重的神经肌肉损伤相关表现,所以儿童应按免疫程序规范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以有效预防病毒感染。
免疫缺陷人群:既往有免疫缺陷病史的人群,机体抵御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能力较弱,感染风险相对较高,应尽量避免暴露于可能被病毒污染的环境中,如避免接触脊髓灰质炎患者的粪便污染物品等,若有暴露风险需及时采取防护及就医评估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