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病毒主要宿主包括犬科、猫科及翼手目动物等,携带病毒动物通过咬伤等将唾液注入致病毒初始感染并在被咬部位组织少量复制,以神经肌肉接头为入口沿外周神经轴索向中枢神经系统逆行扩散,儿童因活泼接触风险相对更高,病毒达中枢神经系统后大量繁殖并沿传出神经向周围组织释放,有接触动物风险人群需避免被动物咬伤抓伤且发生暴露要及时规范医学处理。
一、病毒的宿主与初始感染
狂犬病病毒的主要宿主包括犬科、猫科以及翼手目动物等。当携带病毒的动物(例如患病的狗、猫)通过咬伤、抓伤等方式,将含有病毒的唾液注入易感动物或人的体内时,病毒便开始初始感染过程。此时,病毒首先会在被咬部位的肌细胞等组织中进行少量复制。例如,研究表明,病毒进入机体后会借助肌肉组织中的一些细胞结构开始初步增殖,为后续的扩散奠定基础。
二、病毒的神经侵入与扩散
病毒以神经肌肉接头处为入口,沿着外周神经轴索向中枢神经系统逆行。在这个过程中,病毒会在神经细胞内不断复制,其移动速度大约为每小时3毫米-6毫米。随着时间推移,病毒逐渐向脊髓和脑的方向扩散,最终到达中枢神经系统。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由于活动较为活泼,与动物接触时更容易发生咬伤等情况,所以儿童在这一环节面临的病毒侵入风险相对更高,需要特别注意避免与可能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过度亲密接触。
三、病毒的中枢神经系统繁殖与向外周组织释放
病毒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后会大量繁殖,之后从中枢神经系统再次沿传出神经向周围组织扩散,特别是唾液腺、舌部味蕾、嗅神经上皮等部位,使得这些组织中含有大量病毒。当动物或人出现临床症状时,其唾液中含有高浓度的病毒,可通过再次咬伤等方式将病毒传播给其他易感者。对于有接触动物风险的生活方式人群,如经常接触流浪动物的人群,由于接触风险较高,更要严格遵守避免被动物咬伤抓伤的防护措施,一旦发生相关暴露情况,需及时采取规范的医学处理来阻断病毒进一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