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窄性肠梗阻确诊后需立即禁食禁饮、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合理抗感染,关键是手术治疗解除梗阻、判断肠管生机,术后密切监测护理,儿童、老年等不同患者有相应护理注意事项。
一、紧急处理
绞窄性肠梗阻一旦确诊,需立即进行紧急处理以缓解病情,首要措施是禁食禁饮,防止进一步加重肠道负担,同时胃肠减压,通过负压吸引装置将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吸出,减轻腹胀,改善肠壁血液循环。
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由于肠梗阻导致大量消化液丢失,患者常存在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应根据患者的出入量、血液生化检查结果等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纠正酸碱平衡失调。例如,根据血钠、血钾、血氯水平补充相应的钠盐、钾盐等;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补充碱性药物纠正酸中毒等。
三、抗感染治疗
绞窄性肠梗阻易引发肠道细菌移位,导致腹腔感染,需合理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选择广谱抗生素,覆盖可能存在的需氧菌和厌氧菌,如头孢菌素类联合甲硝唑等,以控制感染,预防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四、手术治疗
手术是治疗绞窄性肠梗阻的关键。手术的目的是解除梗阻、恢复肠道通畅,并判断肠管的生机。若肠管已坏死,应行肠切除吻合术;若肠管生机尚可,可根据情况进行肠减压等相应处理。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手术操作需充分考虑其个体差异。例如,对于老年患者,手术操作应更加轻柔,减少创伤;对于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患者,需在围手术期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保障手术安全;女性患者在手术中需注意对盆腔器官的保护等。
五、术后监测与护理
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腹部症状和体征等。加强切口护理,防止切口感染。对于儿童患者,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注意补液速度和量的控制,防止发生肺水肿等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鼓励患者早期活动,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和身体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