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属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菌为革兰阳性对环境抵抗力较强局部咽喉鼻等黏膜现充血肿胀继而形成不易剥离的灰白色假膜伴发热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可致并发症主要通过飞沫或接触污染物品传播未接种疫苗儿童及生活拥挤卫生差人群易发结合临床表现及细菌学检查确诊用白喉抗毒素中和外毒素并抗生素治疗儿童需监测并发症孕妇要规范治疗兼顾基础疾病患者情况接种疫苗及良好卫生习惯可预防。
一、定义与病原体
白喉病是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该菌为革兰阳性菌,对干燥、寒冷、日光等环境抵抗力较强,但对湿热、化学消毒剂敏感。
二、临床特征
局部表现:咽、喉、鼻等处黏膜出现充血、肿胀,继而形成灰白色假膜,假膜不易剥离,强行剥离可致出血。
全身表现:常伴有发热、乏力、恶心、呕吐、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心肌损害、外周神经麻痹等并发症。
三、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经接触被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四、好发人群
未接种白喉疫苗的儿童为高发人群,此外,生活拥挤、卫生条件差等环境下的人群易受感染。
五、诊断依据
结合临床表现,如咽部等部位的灰白色假膜,同时通过细菌学检查确诊,例如咽拭子涂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阳性棒状杆菌,亚碲酸钾培养基上生长形成黑色菌落等。
六、治疗原则
抗毒素治疗:及时使用白喉抗毒素中和外毒素,阻止病情进展。
抗生素治疗:应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杀灭白喉棒状杆菌。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后需密切监测是否出现心肌、神经等并发症,及时干预。
孕妇:感染白喉可能影响自身健康及胎儿发育,需规范治疗,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基础疾病患者:如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病情可能更复杂,治疗需综合评估,兼顾基础疾病控制与白喉病治疗。
八、预防措施
接种白喉类毒素等疫苗是预防白喉的有效手段,通过疫苗接种可显著降低发病率,同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传染源等也有助于预防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