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脱垂是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的病症,病理有仅黏膜层脱出的不完全性(脱出物淡红有放射沟纹)和直肠全层脱出的完全性(脱出物长呈圆锥形有环状皱襞),初期排便见肿物脱出可自行回纳,进展期脱出频体积大需手推或不能回纳伴排便不尽等不适,儿童因发育未完善等诱发,成人与分娩等因素相关,生活中长期腹压增高及有盆底疾病等病史者发病风险高,出现疑似表现需及时就医优先非药物干预且儿童需特别关注。
一、病理类型
1.不完全性直肠脱垂:仅为直肠黏膜层脱出,脱出物呈淡红色,表面为黏膜,有放射状沟纹。
2.完全性直肠脱垂:直肠全层脱出,脱出物较长,可达10cm以上,呈圆锥形,表面可见环状的直肠黏膜皱襞。
二、临床表现
初期表现:排便时可见肿物脱出,初发时肿物较小,直径多在2-3cm左右,排便后可自行回纳。
进展期表现:随着病情发展,肿物脱出频率增加,体积增大,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还可伴有排便不尽感、肛门坠胀感,部分患者可有黏液流出,刺激肛周皮肤引起瘙痒等不适。
三、发病相关因素
儿童:多因发育未完善,盆底肌较弱,常因腹泻、便秘等诱发,比如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该阶段儿童肠道功能不稳定,易出现排便异常有关。
成人:可能与多次分娩导致盆底组织松弛、年老体弱使盆底肌肉和韧带松弛、长期便秘或腹泻造成腹压增加等因素相关,女性因分娩等因素影响,相对男性发病风险可能略高。
生活方式:长期腹压增高的情况,如慢性咳嗽(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长期便秘等,会增加脱肛发生风险,因为持续的腹压增高会推动直肠向下移位。
病史因素:有盆底疾病(如盆底松弛综合征)、肛门直肠手术史等人群,直肠脱垂的发病风险较高,手术可能破坏局部正常结构,导致直肠支持结构受损。
四、就医提示
一旦出现排便时肿物脱出等疑似脱肛的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评估,医生会根据病情采取相应诊疗措施,通常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指导调整排便习惯等,儿童患者需特别关注,避免不当处理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