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经空气飞沫或皮肤伤口传播并产生毒素引发,起病急有发热等全身不适、咽痛扁桃体红肿有脓性渗出物、草莓舌及1-2天出现弥漫性鲜红色针尖丘疹伴痒感退疹脱皮,靠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咽拭子培养等确诊,首选青霉素类抗感染,预防需隔离患者、环境防控、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及特殊人群加强防护。
一、病因
猩红热主要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该菌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如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也可经皮肤伤口等途径感染,细菌侵入人体后产生毒素,引发相关病理改变。
二、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起病急,多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左右,伴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不适。
2.局部症状:咽痛明显,吞咽时加重,可伴扁桃体红肿,部分患者扁桃体上有脓性渗出物;口腔可见草莓舌(病初舌被白苔,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上)等表现。
3.皮疹表现:发病1-2天内出现皮疹,为弥漫性鲜红色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疹间无正常皮肤,伴有痒感,皮疹多于48小时达高峰,之后按出疹顺序消退,退疹时可有脱皮现象。
三、诊断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有与猩红热患者接触史或集体单位猩红热流行情况。
2.临床表现:具备发热、咽痛、草莓舌、全身弥漫性皮疹等典型表现。
3.实验室检查:咽拭子培养检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可确诊,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四、治疗
首选青霉素类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通过杀灭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控制病情。
五、预防
1.隔离患者:患者需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且咽拭子培养连续2次阴性,避免病菌传播。
2.环境防控:保持居住环境通风良好,定期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减少病菌存活环境。
3.个人卫生:教育人群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避免接触患者分泌物。
4.特殊人群防护:儿童是高发群体,应避免带儿童前往人员密集且通风不佳的场所;孕妇若接触患者需密切观察自身状况,有异常及时就医;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可能加重,需加强健康监测,出现不适尽快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