蛲虫病是儿童常见肠道寄生虫病由蠕形住肠线虫寄生于人体肠道引起成虫细小乳白色雌虫夜间爬出肛门产卵传播途径包括自身重复感染和外界感染临床表现有肛门及会阴部瘙痒、消化道症状和异位并发症诊断通过查找虫卵或成虫进行治疗用阿苯达唑等药物驱虫儿童需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驱虫药需谨慎评估权衡。
一、定义
蛲虫病是由蠕形住肠线虫(简称蛲虫)寄生于人体肠道所引起的寄生虫病,多见于儿童群体,是儿童常见肠道寄生虫病之一。
二、病原体特征
蛲虫成虫细小,呈乳白色,雌虫长约8~13毫米,雄虫较雌虫短小。雌虫常在夜间爬出肛门,在肛周皮肤产卵,虫卵无色透明,呈椭圆形。
三、传播途径
1.自身重复感染:蛲虫雌虫在肛门周围产卵后,可引起局部瘙痒,儿童用手搔抓肛门后,虫卵污染手指,再经口食入,形成自身重复感染。
2.外界感染:虫卵可在外界环境中存活数天,通过污染的食物、玩具、被褥等经口侵入人体。
四、临床表现
1.肛门及会阴部瘙痒:是最主要的症状,夜间尤甚,因雌虫在肛周产卵刺激皮肤所致,可引起患儿睡眠不安、烦躁等。
2.消化道症状:部分患儿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但一般较轻微。
3.异位并发症:若蛲虫侵入尿道、阴道、阑尾等部位,可引起相应部位的炎症,如尿道炎、阴道炎、阑尾炎等,但相对少见。
五、诊断方法
主要通过查找虫卵或成虫进行诊断。夜间患儿入睡后1~3小时,在肛门周围皮肤皱襞处查找白色线头状的成虫;或用透明胶纸法于清晨排便前粘取肛周皮肤的虫卵,镜检发现虫卵即可确诊。
六、治疗药物
常用阿苯达唑等药物进行驱虫治疗,药物可抑制蛲虫对葡萄糖的摄取,使虫体糖原耗竭,导致其无法生存和繁殖。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因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易反复感染,需重点强调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如勤剪指甲、不吸吮手指、勤换内裤等,以减少自身重复感染的风险。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此类人群使用驱虫药物需谨慎,应在医生评估后,权衡利弊再决定是否用药,以保障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