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由伤寒沙门菌引起属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通过被污染水或食物传播水源污染易致暴发流行有典型症状及特殊人群表现病原学检查中血培养等病程1-2周阳性率高血清学检测可辅助诊断主要用抗生素治疗并考虑非药物干预及合理选方案通过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来预防。
一、定义与病原
伤寒病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伤寒沙门菌属沙门菌属,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较强的抗寒性等特性。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被伤寒沙门菌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其中水源污染是引发暴发流行的主要因素,健康人接触被污染的水源或食物后易感染。
三、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持续发热,体温呈阶梯状上升,可达39~40℃,持续1~2周;相对缓脉,即脉搏加快不显著与体温升高程度不平行;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病程7~14天出现玫瑰疹,多见于胸腹部;可有腹痛、腹泻或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还可出现肝脾肿大。
2.特殊人群表现:儿童感染时症状常不典型,需加强观察;老年人感染后病情可能较重,恢复相对缓慢,需关注基础疾病对病情的影响。
四、诊断方法
1.病原学检查:血培养、骨髓培养在病程1~2周时阳性率较高,是确诊伤寒的重要依据。
2.血清学检查:肥达反应等血清学检测可辅助诊断,通过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变化来帮助判断是否感染伤寒。
五、治疗原则
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如氟喹诺酮类药物等,治疗时以保障患者舒适度为标准,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需注意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药物,同时要结合患者年龄、基础病史等因素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六、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及时隔离伤寒患者并进行规范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等。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用水卫生管理,确保水源安全;注意食品卫生,避免食用被污染的食物。
3.保护易感人群:可通过预防接种等方式提高人群对伤寒的免疫力,同时针对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根据其自身状况采取相应的防护建议,体现人文关怀,充分考虑特殊人群的风险及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