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分为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炎),下尿路感染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局部症状,上尿路感染除刺激征外伴发热寒战等全身局部症状,诊断靠尿常规及尿细菌培养,治疗依病原菌选抗菌药并多饮水,预防需多饮水、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憋尿,孕妇要格外注意外阴清洁,儿童需保持会阴部清洁,老年人症状不典型要密切观察尿量排尿情况。
一、定义与分类
尿路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引发的感染性疾病,分为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炎),病原体多为大肠埃希菌等细菌。
二、主要症状
下尿路感染:常见尿频(排尿次数明显增多)、尿急(有尿意即需立即排尿)、尿痛(排尿时尿道或耻骨上区疼痛),部分患者无明显全身症状。
上尿路感染:除尿路刺激征外,常伴发热、寒战、腰痛、肾区叩击痛等全身及局部症状。
三、诊断方法
尿常规:可见白细胞、细菌、红细胞等,尿白细胞酯酶试验可呈阳性,提示尿路感染可能。
尿细菌培养:是诊断尿路感染的金标准,能明确致病菌种类,指导抗菌药物选择。
四、治疗原则
依据病原菌类型选择合适抗菌药物,如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等(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同时强调多饮水、多排尿以冲刷尿道,促进病情恢复。
五、预防措施
多饮水:每日保证1500~2000ml水分摄入,增加排尿次数,冲洗尿道,降低细菌定植风险。
注意个人卫生:女性排便后应从前向后擦拭,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选择棉质宽松内裤。
避免憋尿:有尿意时应及时排尿,减少细菌在尿路繁殖的机会。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因生理结构特殊,尿道短且靠近肛门,易发生尿路感染,需格外注意外阴清洁,出现尿频、尿痛等症状时尽早就诊,避免感染上行影响胎儿。
儿童:需及时更换尿布,保持会阴部清洁,若出现发热、反复哭闹、尿频等表现,应尽快就医,儿童尿路感染可能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
老年人:尿路感染症状常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需密切观察尿量、排尿情况,出现异常及时检查,避免延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