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由伤寒杆菌经污染水或食物等传播,有持续高热等临床表现,血培养等为诊断关键,主要用抗生素治疗,儿童需关注用药安全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要综合考量基础疾病等用药,孕妇需权衡药物对胎儿影响谨慎选治疗方案。
一、病因与传播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伤寒杆菌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经口进入人体后,可在肠道内繁殖并侵入血流引起感染。水源污染是伤寒暴发流行的重要原因,此外,带菌者的粪便、日常接触等也可能传播该病菌。
二、临床表现
1.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热型常为稽留热,可持续1~2周。
2.全身中毒症状:患者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精神萎靡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表情淡漠、听力减退等。
3.消化道症状:常有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或腹泻等,部分患者右下腹可有轻压痛。
4.特殊体征:病程7~14日左右可出现玫瑰疹,多见于胸腹部;还可伴有肝脾肿大等。
三、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伤寒杆菌培养:血培养是确诊伤寒的关键,病程第1~2周阳性率最高;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且受抗菌药物影响小。
血清学检查:肥达反应(伤寒杆菌血清凝集试验)中“O”抗体及“H”抗体效价升高有辅助诊断价值。
四、治疗原则
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如氟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的选择需依据病原菌药敏结果。需注意儿童患者用药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避免使用不适合低龄儿童的药物;老年人有基础疾病时需综合评估病情用药;孕妇则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谨慎选择治疗方案。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感染伤寒时需特别关注用药安全性,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缓解症状,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老年患者: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治疗时需综合考量其肝肾功能及基础疾病状况,谨慎选择抗生素,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孕妇患者:孕妇感染伤寒需谨慎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权衡药物对胎儿的潜在风险与治疗收益,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