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弧菌为革兰氏阴性呈弧形或逗点状且一端具单根鞭毛运动活泼,在碱性环境生长良好,主要通过产生霍乱肠毒素致病致肠液大量分泌引发腹泻呕吐等,经污染水和食物传播,O1群和O139群为主要血清型,感染后可产生抗菌及抗肠毒素抗体但免疫力持续短易再感染,儿童感染易现严重脱水等并发症需关注体液电解质,老年人有基础病病情进展快需监测生命体征等,有霍乱病史人群仍需避免接触污染水源食物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一、形态结构特点
霍乱弧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呈弧形或逗点状,菌体一端有单根鞭毛,运动活泼,借助鞭毛的运动可快速在液体环境中移动。
二、培养特性特点
霍乱弧菌在碱性环境中生长良好,其最适pH为7.2~7.6,通常在碱性蛋白胨水等碱性培养基中能较好增殖。
三、致病机制特点
霍乱弧菌主要通过产生霍乱肠毒素致病,该毒素作用于肠黏膜细胞,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显著升高,导致肠液分泌大量增加,引发剧烈的腹泻(每日可达数十次)和呕吐,进而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可导致休克、酸中毒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四、流行病学特点
1.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如饮用被霍乱弧菌污染的水、食用被污染且未煮熟的食物等。
2.流行血清型: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是引起霍乱的主要血清型,在卫生条件差、水源污染的地区易引发流行。
五、免疫特点
人体感染霍乱弧菌后可产生抗菌抗体和抗肠毒素抗体,能对机体起到一定免疫保护作用,但该免疫力持续时间较短,存在再次感染的可能。
六、特殊人群相关特点
儿童:由于儿童生理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感染霍乱弧菌后更易出现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需格外关注体液补充及电解质平衡的维持,密切监测患儿精神状态、尿量等指标。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感染霍乱弧菌后病情进展可能较快,需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电解质及肝肾功能等,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以维持内环境稳定。
有霍乱病史人群:既往感染过霍乱弧菌的人群虽有一定免疫记忆,但因免疫力持续时间短,仍需注意避免接触污染水源和食物,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降低再次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