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即直肠脱垂,包括黏膜脱垂和完全脱垂,病因有解剖因素、腹内压增高、盆底组织软弱等,临床表现早期排便时直肠黏膜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晚期直肠全层脱出需手推回等,诊断方法有肛门指诊、内镜检查、排粪造影等,治疗有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预防需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长时间蹲便、进行盆底肌肉锻炼等。
脱肛的病因
解剖因素:小儿骶骨弯曲度未形成,直肠较垂直,腹内压增高时易致直肠脱垂;老年人肌肉松弛,骨盆底组织薄弱,也易发生直肠脱垂。女性因骨盆宽大等因素相对男性更易出现相关情况。
腹内压增高:长期便秘、慢性腹泻、咳嗽、排尿困难等慢性疾病可导致腹内压持续增高,推动直肠向下脱出。比如长期便秘的患者,排便时需用力屏气,腹内压升高,对直肠产生向下的推力,久而久之易引发脱肛。
盆底组织软弱:老年人盆底肌肉、韧带等组织退变、松弛,对直肠的支持固定作用减弱;多次分娩的女性,盆底组织受损,也会增加脱肛的发生风险。
脱肛的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排便时直肠黏膜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脱出物呈淡红色,长约3-5厘米,一般无出血。
晚期症状:直肠全层脱出,需用手推回或卧床休息才能还纳。脱出物较长,可达10厘米以上,脱出部分因摩擦可发生充血、水肿、溃疡、出血等。患者还可伴有排便不尽和下坠感,长期脱肛可导致肛门括约肌松弛,出现大便失禁等情况。
脱肛的诊断方法
肛门指诊:检查肛门括约肌的紧张度,了解直肠内有无肿物等情况。
内镜检查: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观察直肠黏膜情况,排除其他肠道病变。
排粪造影:能显示直肠脱垂的形态和程度,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脱肛的治疗与预防
非手术治疗:小儿脱肛多可自愈,一般采用保守治疗,如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缩短排便时间,排便后立即复位等;成人轻度脱肛可使用硬化剂注射治疗,使直肠黏膜与肌层粘连固定。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脱肛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直肠悬吊固定术等。
预防措施:积极治疗便秘、腹泻等原发病;避免长时间蹲便;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如提肛运动,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有助于预防脱肛的发生。对于老年人和多次分娩的女性,更应注重盆底肌肉的维护,降低脱肛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