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癌包括胃癌和大肠癌,胃癌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早期多无明显症状,进展期有相应症状;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发病与环境、遗传等因素有关,不同阶段有不同临床表现,胃肠癌早期发现重要,高危人群需定期筛查,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胃癌
1.定义与发病情况:胃癌是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在全球范围内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的饮食习惯(长期高盐饮食、食用腌制烟熏食物等)、遗传因素等。从年龄角度看,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发病,男性发病风险通常略高于女性;有家族胃癌病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其发病风险比普通人群明显升高。
2.临床表现:早期胃癌多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上腹部疼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呕血、黑便等症状。疼痛无明显规律性,可能与进食无关,且服用一般胃药难以缓解;食欲减退表现为对食物的兴趣降低,食量逐渐减少;体重减轻是因为肿瘤消耗身体能量以及患者进食减少等原因导致。
二、大肠癌
1.定义与发病情况: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与环境因素(如高脂肪、低纤维饮食)、遗传因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综合征会显著增加发病风险)、肠道慢性炎症等有关。在年龄方面,中老年人多见,不同性别发病差异相对没有胃癌那么显著,但男性和女性均有患病可能;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群需高度警惕。
2.临床表现:结肠癌早期症状多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粪便性状改变(变细、带黏液或脓血)、腹痛、腹部肿块等;直肠癌早期常见症状有便血(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液,附着于粪便表面)、里急后重(有频繁的便意,但排便量少)、排便不尽感等,随着肿瘤增大可出现肠梗阻症状,表现为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
胃肠癌的早期发现对于预后至关重要,有相关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胃肠镜等筛查项目。对于特殊人群,比如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在进行胃肠癌相关检查或治疗时需更关注身体耐受情况;有家族遗传病史的特殊人群,除了定期筛查外,可能需要更密切且个性化的监测方案来早期发现胃肠癌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