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肛瘘是儿童常见肛周疾病源于婴幼儿肛腺感染形成,因婴幼儿肛腺发育旺盛肛窦易受损感染及感染蔓延成脓肿破溃致瘘,临床表现有肛周反复流脓红肿等局部症状及轻全身炎症,诊断靠肛门指检及肛门镜检查判断位置内口,治疗分保守(适轻症复发率高)和手术(复发或无效需选合适术式考虑儿童生理),婴幼儿需特护肛周清洁手术选影响小术式术后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一、定义
小儿肛瘘是指发生于儿童群体的肛管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异常管道,是小儿常见的肛周疾病,多起源于婴幼儿时期的肛腺感染,感染蔓延形成脓肿后破溃,进而形成肛瘘。
二、病因
1.肛腺发育特点:婴幼儿时期肛腺发育旺盛,肛窦易受损伤或感染,肛腺感染是引发小儿肛瘘的主要原因。例如,婴幼儿腹泻、尿布刺激等易导致肛窦损伤,细菌侵入肛腺引发炎症。
2.感染蔓延:肛腺感染后炎症向肛周间隙扩散,形成肛周脓肿,脓肿自行破溃或经切开引流后,脓腔壁形成纤维组织,进而形成肛瘘的瘘管。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肛周反复出现流脓、红肿,婴幼儿可表现为哭闹不安,因肛周不适而抗拒排便;肛周皮肤可见瘘口,时有脓性分泌物渗出,部分患儿瘘口周围皮肤可出现湿疹样改变。
2.全身表现:若感染反复发作,可能出现低热等全身炎症反应,但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轻。
四、诊断方法
1.肛门指检:医生通过肛门指检可触及瘘管走向,协助判断肛瘘的位置及内口情况。
2.肛门镜检查:可观察肛窦有无炎症、内口位置等,有助于明确肛瘘的内口来源。
五、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的婴幼儿肛瘘,可通过温水坐浴保持肛周清洁,促进炎症消退,但保守治疗复发率相对较高。
2.手术治疗:对于反复发作或保守治疗无效的小儿肛瘘,多需手术干预。手术需根据肛瘘的具体类型选择合适术式,如肛瘘切开术等,手术时需考虑儿童肛管直肠的生理特点,以减少对肛门功能的影响。
六、特殊人群(婴幼儿)注意事项
婴幼儿肛周皮肤娇嫩,护理时需特别注意保持肛周清洁干燥,勤换尿布,避免粪便、尿液长时间刺激肛周皮肤加重感染。手术治疗时要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术式,术后加强肛周护理,密切观察创面恢复情况,预防感染及出血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