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预防可通过新生儿及未感染无免疫力人群按程序接种疫苗,切断血液、母婴、性传播途径,规范管理乙肝病毒携带者,针对新生儿、有家族史、性生活活跃、高危暴露等特殊人群采取相应预防举措来综合实施以有效预防其发生与传播。
一、疫苗接种预防
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手段。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第一剂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程序为出生时、1月龄、6月龄各接种1剂,全程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对于未感染过乙肝病毒且无免疫力的人群,如婴幼儿、青少年、高危职业人群(如医护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等),也应接种乙肝疫苗,按照0、1、6个月程序接种3剂。
二、切断传播途径预防
1.血液传播预防:避免不安全的注射,如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确保输血及血制品安全,严格筛查献血者;不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导致皮肤黏膜破损出血的个人用品,因为乙肝病毒可通过破损皮肤黏膜传播。
2.母婴传播预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所生新生儿,除接种乙肝疫苗外,还需在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显著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3.性传播预防:性生活中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降低乙肝通过性接触传播的风险,尤其是多个性伴侣者更应注意。
三、管理传染源预防
对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规范管理,定期监测乙肝病毒载量、肝功能等指标,指导其避免将病毒传染给他人。例如,乙肝病毒携带者应避免从事餐饮、幼教等可能因唾液传播的职业;在性生活中明确告知伴侣自身感染状况,采取防护措施。
四、特殊人群预防要点
新生儿:出生后需严格按照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母婴传播是关键,应确保接种及时、规范。
有乙肝家族史人群:定期检测乙肝五项,评估机体免疫状态,若未产生保护性抗体则需补种乙肝疫苗。
性生活活跃人群:使用安全套预防性传播,同时建议定期进行乙肝相关检测,及时了解自身感染状况。
高危暴露人群:如因职业暴露(医护人员针刺伤等)或意外接触乙肝患者血液等情况,需及时进行乙肝病毒相关检测,并根据情况采取预防措施(如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等)。
通过以上多方面措施综合实施,可有效预防乙型肝炎的发生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