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由伤寒沙门菌引起副伤寒包括甲乙丙由相应沙门菌所致属沙门菌属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水和食物为主要媒介水源污染可致爆发接触可致散发典型伤寒有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消化道症状等副伤寒病情相对轻病程短丙可化脓病灶诊断靠病原学检查血骨髓粪便培养肥达反应辅助治疗用抗生素儿童需密切观察病情老人防并发症孕妇权衡药物免疫低下者积极治疗。
一、定义与病原体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副伤寒包括副伤寒甲、乙、丙,分别由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所致,二者均属于沙门菌属感染性疾病。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被伤寒或副伤寒杆菌污染的水和食物是主要传播媒介,水源污染常引起爆发流行,日常生活接触可引起散发病例。
三、临床表现
(一)典型伤寒表现
病程中多有持续发热(体温可渐升或骤升,呈稽留热型)、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精神萎靡等)、消化道症状(如腹胀、便秘或腹泻等),部分患者皮肤可见玫瑰疹,肝脾可肿大。
(二)副伤寒特点
副伤寒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一般病情相对较轻,病程较短,副伤寒丙还可表现为化脓性病灶等特殊类型。
四、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如血培养(病程第1~2周阳性率高)、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尤其适用于已用抗生素治疗者)、粪便培养等,血清学检查中肥达反应对辅助诊断有一定价值,但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五、治疗原则
治疗主要采用抗生素,如氟喹诺酮类药物等,应遵循循证医学依据选择合适抗生素。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患病时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可能进展较快,需加强体温、精神状态等监测,且需注意儿童用药的特殊性,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基础上合理选用安全有效的抗感染药物,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药物。
(二)老年人
老年人患伤寒或副伤寒时,需警惕并发症发生,如肠出血、肠穿孔等,因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对疾病的耐受及反应能力下降,应加强病情评估与监护,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三)其他特殊人群
孕妇患病时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谨慎选择抗生素;免疫功能低下者患病时,感染可能更易扩散,治疗需更积极且密切监测感染控制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