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息肉若不治疗会带来多种危害,一是息肉会逐渐增大,可能阻塞胃肠道引发肠梗阻,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其表面黏膜易受刺激出血,长期慢性出血可导致贫血并加重原有病情;二是会破坏胃肠道黏膜屏障,引发炎症,若炎症未及时控制会发展为感染,免疫力低的人群更易患病且病情严重;三是肠胃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有癌变倾向,随着存在时间延长和体积增大,癌变几率增加,有家族性息肉病遗传史的人群风险更高,所以即便息肉无症状也应及时治疗。
一、息肉增大导致梗阻或出血
肠胃息肉若不治疗,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大。当息肉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阻塞胃肠道,引起肠梗阻。患者会出现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在小肠部位的息肉导致梗阻的情况相对较多,尤其是一些带蒂的息肉,容易发生扭转或嵌顿。此外,息肉表面的黏膜比较脆弱,容易受到食物的摩擦或消化液的刺激而出血。少量出血时,可能仅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大量出血时,则会出现黑便或血便,长期慢性出血还可能导致贫血,患者会有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表现。对于本身有贫血病史、年龄较大、身体较为虚弱的人群,这种出血导致的贫血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使身体状况进一步恶化。
二、引发炎症和感染
肠胃息肉存在会破坏胃肠道正常的黏膜屏障,使得细菌更容易在局部滋生繁殖,从而引发炎症。炎症会导致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如果炎症得不到及时控制,还可能进一步发展为感染,形成脓肿等严重情况。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老年人、儿童以及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炎症和感染,且一旦感染,病情可能会比较严重,治疗起来也相对困难。
三、增加癌变风险
肠胃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具有一定的癌变倾向。研究表明,随着息肉存在时间的延长和息肉体积的增大,癌变的几率会逐渐增加。一般来说,直径大于2厘米的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可高达50%左右。长期存在的肠胃息肉,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息肉细胞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逐渐发展为癌细胞。对于有家族性息肉病遗传史的人群,其息肉癌变的风险更高。这类人群可能携带相关的致病基因,使得息肉更容易发生癌变,因此更需要密切关注息肉的情况。一旦发现肠胃息肉,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也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以降低癌变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