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经粪-口传播,临床有持续发热、全身中毒及消化道症状等,部分有玫瑰疹等体征,血常规可见白细胞等变化,病原学血培养等有要点,病理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儿童老年等患者有不同特点,预防要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一、伤寒病的定义及病原体
伤寒病是由伤寒杆菌(Salmonellatyphi)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伤寒杆菌属于沙门菌属,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原体主要污染水源或食物后经口进入人体。
二、临床主要表现
1.发热:多为持续发热,体温呈阶梯状上升,可达39~40℃,热程可持续1~2周甚至更长。
2.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等,重症者可出现表情淡漠、听力减退等神经系统症状。
3.消化道症状:常有腹胀、便秘或腹泻等,右下腹可有轻压痛。
4.特异性体征:部分患者病程7~14天可出现玫瑰疹,多见于胸腹部,数量较少且2~4天内消退;还可伴有肝脾肿大。
三、实验室检查要点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这对诊断有一定提示意义。
2.病原学检查:血培养是确诊的关键,病程1~2周阳性率最高;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尤其适用于已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
四、病理改变特点
伤寒的病理改变主要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下段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结的病变最为显著,表现为巨噬细胞增生、聚集形成伤寒小结(伤寒肉芽肿),这是伤寒病理的特征性改变。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症状相对不典型,发热可能不如成人典型,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警惕并发症发生。
2.老年患者:感染后病情可能较重,发热持续时间较长,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应加强监测与支持治疗。
3.有基础疾病者:如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感染伤寒后易诱发基础疾病加重,需综合评估病情,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并治疗伤寒。
六、预防与控制要点
1.管理传染源:早期隔离患者并积极治疗,对带菌者应进行规范管理。
2.切断传播途径:做好饮用水卫生管理,确保水源安全;加强食物卫生监管,避免食用被污染的食物。
3.保护易感人群:接种伤寒疫苗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尤其是高危人群(如从事食品行业、公共卫生相关人员等)应考虑接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