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副伤寒分别由副伤寒甲、乙、丙杆菌致病,副伤寒甲、乙临床表现似伤寒但病情较轻病程短,副伤寒丙有败血症型或化脓型且病程多样,伤寒主要经污染水或食物传播,副伤寒甲、乙传播途径同伤寒副伤寒丙还可经接触分泌物传播,病原学检查分别检出相应杆菌,血清学检查肥达反应抗体变化有别,儿童表现不典型需细致诊断并避免不恰当用药,老年人并发症风险高需密切监测及评估整体健康状况。
一、病原体差异
伤寒由伤寒杆菌(Salmonellatyphi)引起,副伤寒包括副伤寒甲(由副伤寒甲杆菌即SalmonellaparatyphiA)、副伤寒乙(SalmonellaparatyphiB)、副伤寒丙(SalmonellaparatyphiC)分别致病。
二、临床表现区别
1.伤寒:典型表现为持续发热(热型多为稽留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玫瑰疹(病程7~14天出现于胸腹部)、肝脾肿大等,病程通常较长。
2.副伤寒:副伤寒甲、乙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副伤寒丙除有类似伤寒样表现外,还可表现为败血症型(起病急、寒战、高热、热型不规则等)或化脓型(出现局部化脓病灶,如骨髓炎、关节炎等),病程相对更具多样性。
三、流行病学特点不同
1.伤寒: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水源污染是爆发流行的重要原因。
2.副伤寒:副伤寒甲、乙传播途径与伤寒相似,副伤寒丙除经食物传播外,还可通过接触病人分泌物(如痰液等)经皮肤或黏膜伤口传播。
四、实验室检查差异
1.病原学检查:伤寒血培养、骨髓培养等可检出伤寒杆菌;副伤寒则相应检出副伤寒甲、乙、丙杆菌。
2.血清学检查:肥达反应中伤寒抗体(如“O”抗体、“H”抗体等)有特定变化规律,副伤寒的肥达反应抗体变化有所不同(副伤寒甲、乙的“H”抗体升高较伤寒出现早且滴度较高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伤寒或副伤寒在儿童中表现可能更不典型,易被忽视,诊断需更细致,治疗时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严格避免不恰当用药,以防出现不良反应。
2.老年人:感染伤寒或副伤寒时,并发症发生风险相对较高,需密切监测体温、症状变化及脏器功能,及时调整诊疗方案,注重整体健康状况的评估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