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形成的慢性感染性通道,由肛周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演变或特殊病原体感染所致,有肛周流脓、肿痛、瘙痒等表现,可通过肛门指诊、肛门镜检查、探针探查、影像学检查诊断,以手术治疗为主,及时规范治疗多数可治愈少数可能复发,要保持肛周清洁、避免久坐等,儿童和老年人有不同治疗注意事项,术后需定期复查。
一、定义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之间形成的慢性感染性通道,通常由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演变而来,少数因结核分枝杆菌等特殊病原体感染引发。
二、病因
1.肛周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最为常见的病因,肛周脓肿自行破溃或经手术切开后,脓腔逐渐缩小,引流不畅,管道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形成慢性窦道。
2.特殊病原体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导致肛周出现特异性感染性通道。
三、临床表现
1.肛周流脓:肛周外口间断或持续流出脓性、血性分泌物,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瘙痒。
2.肿痛:当瘘管引流不畅时,可出现局部肿痛,感染加重时肿痛加剧,甚至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3.瘙痒: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可致肛周皮肤瘙痒,长期搔抓可能引起皮肤破损、继发感染等。
四、诊断方法
1.肛门指诊:可触及瘘管位置、走向等,部分患者可摸到硬结或条索状物。
2.肛门镜检查:观察直肠内有无内口,有助于明确肛瘘的原发部位。
3.探针探查:通过探针探查可初步确定瘘管走行,但需结合其他检查避免假阳性。
4.影像学检查:磁共振成像(MRI)等可清晰显示肛瘘的瘘管分布、与周围组织关系等,对复杂肛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五、治疗方式
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目的是切开或切除瘘管,促进愈合。常见术式包括肛瘘切开术、挂线疗法等。手术需根据肛瘘的类型、部位等选择合适术式,尽量避免损伤肛门括约肌,以减少术后肛门失禁等并发症风险。
六、预后及注意事项
1.预后:及时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治愈,但少数可能复发。
2.注意事项
生活方式:保持肛周清洁,便后可用温水清洗,避免久坐,适度运动。
特殊人群:儿童肛瘘需谨慎选择治疗方式,以保守治疗为主,必要时手术需充分评估对肛门功能的影响;老年人肛瘘需考虑基础疾病,手术前需评估身体状况,术后加强肛周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疾病监测:术后需定期复查,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若出现肛周再次流脓、肿痛等症状,需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