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由伤寒沙门菌引起具相应临床特征及并发症,病原属革兰氏阴性杆菌,传播主要经被污染水或食物粪-口途径为主,临床表现有急性期表现与并发症,诊断靠实验室检查血培养等,不同人群如儿童老人等有特点,预防需加强水源管理、注意饮食卫生、做好粪便管理。
一、定义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以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等为特征,病程中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二、病原学
伤寒沙门菌属沙门菌属,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不形成芽孢,有鞭毛能运动,在自然界中生存力较强,耐低温,但对热、干燥及消毒剂敏感。
三、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被伤寒沙门菌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粪-口途径为其主要传播方式,水源污染是暴发流行的重要原因,日常生活接触可引起散发病例。
四、临床表现
1.急性期表现:起病多缓慢,体温呈阶梯状上升,可高达39~40℃,持续1~2周;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中毒症状;部分患者有相对缓脉(脉搏增快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病程7~14日左右可出现玫瑰疹,多见于胸腹部,数量少且2~4日内消退;还可伴有肝脾肿大。
2.并发症:病程中可能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肠出血表现为便血,肠穿孔可引起急腹症表现。
五、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血培养是确诊的关键,病程1~2周阳性率较高;肥达反应(伤寒血清凝集试验)可辅助诊断,若“O”及“H”抗体效价均升高有诊断价值。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发热可能不呈典型阶梯状,需密切观察,因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后病情变化较快,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
2.老年人:免疫功能减退,感染伤寒后病情可能较重,发热持续时间可能较长,且易出现并发症,需加强监测,及时采取相应诊疗措施。
3.特殊生活方式人群:如饮食卫生习惯较差者,感染风险较高,应注重饮食饮水卫生,避免食用生冷及不洁食物。
4.有基础病史人群:本身患有慢性疾病者感染伤寒后,可能加重基础病情,需综合评估病情,在治疗伤寒的同时兼顾基础病的管理。
七、预防要点
加强饮用水源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蔬菜瓜果洗净后食用,肉类彻底煮熟。
做好粪便管理,防止粪便污染环境及食物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