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具传染性,传播途径有母婴、血液制品及未严格消毒医疗器械传播、性接触,特殊人群中育龄期感染HBV女性需孕前孕中产后专业评估及母婴阻断,密切接触者查乙肝五项,性活跃人群用防护措施降性传播风险。
一、慢性乙型肝炎的传染性界定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具有明确的传染性,其传播机制基于HBV在体内的存在及特定途径的病毒播散。
二、主要传播途径及细节
(一)母婴传播
感染HBV的母亲在妊娠后期、分娩过程中或产后哺乳等阶段可将病毒传给新生儿。例如,母亲为HBVe抗原(HBeAg)阳性时,新生儿感染HBV的概率较高,据相关研究统计,未经干预的情况下,此类新生儿感染率可高达90%以上,这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需重点关注育龄期感染HBV的女性,通过规范的母婴阻断措施降低新生儿感染风险。
(二)血液传播
1.血液制品传播:输入被HB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如曾有因输入污染血制品导致乙肝感染的病例报道,目前由于血制品筛查的严格规范,此类经血液制品感染的情况已大幅减少,但仍需警惕。
2.医疗器械传播:使用被HBV污染且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注射器、内镜等,可造成病毒传播。例如,在一些消毒不规范的小诊所中,因重复使用未经彻底消毒的注射器而引发乙肝聚集性感染事件。
(三)性传播
与HBV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行为时,病毒可通过性接触黏膜传播。性活跃人群中,若一方为HBV感染者且未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另一方感染风险会增加,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性传播在乙肝传播中占一定比例。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母婴人群
育龄期感染HBV的女性需在孕前、孕中及产后接受专业评估,孕中可根据病毒载量等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考虑抗病毒治疗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产后新生儿需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联合阻断。
(二)密切接触人群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家庭成员、经常接触血液或医疗相关人员等密切接触者,应检测乙肝五项指标,若乙肝表面抗体(抗-HBs)阴性,需规范接种乙肝疫苗,使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以抵御HBV感染,一般按0、1、6个月程序接种三针乙肝疫苗,可有效预防乙肝感染。
(三)性活跃人群
性活跃且有HBV感染风险的人群,应保持单一性伴侣或正确使用安全套等防护措施,降低通过性传播感染乙肝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