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携带者具有传染性,通过乙肝病毒标志物体现且传播途径主要为血液、母婴、性传播;不同人群接触乙肝携带者有不同感染风险及注意事项,儿童需做好母婴阻断,成年人避免共用可能接触血液物品,有基础病史人群要防血液暴露;乙肝携带者自身要定期检查、注意休息、均衡饮食、避免饮酒和盲目用药。
一、乙肝携带者的传染性
乙肝携带者具有传染性,其传染性主要通过乙肝病毒(HBV)标志物来体现。乙肝病毒标志物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抗HBc)等。若乙肝携带者的乙肝e抗原阳性,说明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若乙肝e抗原阴性、乙肝e抗体(抗HBe)阳性,通常表示病毒复制处于相对低水平,传染性相对较弱,但仍有一定传染性。从传播途径来看,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血液传播如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共用注射器等;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携带母亲在分娩过程中或产后将病毒传给婴儿;性传播则是与乙肝携带者发生无防护的性行为时可能感染。
二、不同人群接触乙肝携带者的感染风险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不完善,若母亲是乙肝携带者,在分娩过程中或产后需及时采取母婴阻断措施,如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儿童与乙肝携带者日常接触,如一起学习、玩耍等,一般不会感染,因为日常接触不涉及血液、母婴及性传播途径。
成年人:成年人免疫系统相对健全,一般的日常接触,像握手、拥抱、共同进餐等不会感染乙肝病毒。但若有皮肤或黏膜破损,接触到乙肝携带者的血液等体液,则有感染风险。所以成年人应避免与乙肝携带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
有基础病史人群:本身有其他肝脏疾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情可能更易加重或复杂化。这类人群若接触乙肝携带者,更需注意避免血液暴露等情况,一旦怀疑可能接触到乙肝病毒,应及时监测乙肝标志物,必要时采取预防或检测措施。
三、乙肝携带者自身的注意事项
乙肝携带者要定期进行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肝脏超声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避免饮酒,因为酒精会加重肝脏负担,不利于肝脏健康。同时,乙肝携带者要避免盲目用药,因为很多药物需要经过肝脏代谢,不当用药可能加重肝脏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