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经污染水或食物传播经口入体肠道繁殖侵入血流致菌血症毒血症,临床表现有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及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伤寒杆菌培养血培养初期阳性率高骨髓培养阳性率更高,人群普遍易感儿童青少年易感染经污染水食物传播可暴发,病程分初期极期缓解期恢复期,儿童感染不典型需密切观察,免疫力低下者病情重需规范诊疗。
一、病原体与传播途径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性疾病。伤寒沙门菌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经口进入人体后,在肠道内繁殖并侵入肠黏膜,随后进入血流引发菌血症和毒血症。
二、临床表现
1.发热:多为持续发热,体温呈阶梯状上升,可高达39~40℃,持续1~2周。
2.相对缓脉:脉搏增速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相对缓脉是伤寒较典型的表现之一。
3.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患者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腹胀、便秘或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精神恍惚、表情淡漠等神经系统中毒表现。
4.玫瑰疹:病程7~14日,部分患者皮肤可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玫瑰疹),多见于胸腹部,数量较少且2~4日内消退。
5.肝脾肿大:病程中可出现肝脾轻度肿大,质地软,伴有压痛。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该指标对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
2.伤寒杆菌培养:血培养在病程第1~2周阳性率最高,骨髓培养阳性率更高且持续时间长,是确诊伤寒的重要依据。
四、流行病学特点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及青少年相对更易受感染,卫生条件差、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被伤寒沙门菌污染的水、食物传播,水源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
五、病程分期与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病程分期:伤寒病程分为初期(病程第1周,体温呈阶梯状上升)、极期(病程第2~3周,出现典型伤寒表现)、缓解期(病程第3~4周,体温逐渐下降)、恢复期(病程第5周左右,体温恢复正常,症状逐渐消失)。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感染伤寒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需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等,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缓解症状,避免低龄儿童自行使用可能影响健康的药物。
其他特殊人群:免疫力低下者感染伤寒后病情可能更严重,需加强病情监测,遵循专业医疗建议进行规范诊疗,注意避免因卫生习惯等因素导致疾病传播或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