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发属自然疫源性疾病具传染性,传播途径有呼吸道(鼠类排泄物形成气溶胶致吸入感染)、消化道(进食被污染食物致感染)、接触(被鼠咬或破损皮肤黏膜接触相关物质致感染)、母婴(孕妇感染可经胎盘传给胎儿),一般人群应避免接触鼠类污染环境,儿童免疫力不完善需加强防护,有接触风险职业人群要严格做好防护,孕妇接触鼠类需高度警惕加强防护且出现可疑症状立即就医并告知接触史。
一、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性界定
流行性出血热具有传染性,它是由汉坦病毒引发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病原体可在宿主动物(主要是啮齿类动物,像黑线姬鼠、褐家鼠等)体内持续存在,并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人际间或人与动物间的传播。
二、主要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携带汉坦病毒的鼠类其排泄物(如尿液、粪便等)会形成气溶胶,当人吸入这些含有病毒的气溶胶后,就有可能被感染。例如在鼠类活动频繁且通风较差的环境中,人长时间停留就易通过此途径感染。
消化道传播:人进食了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病毒会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人体从而引发感染。比如误食了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粮食、蔬菜等。
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者破损的皮肤、黏膜接触到鼠类的排泄物、血液等,病毒可由此侵入人体。像从事灭鼠工作时未做好防护,皮肤接触到鼠类相关物质就有感染风险。
母婴传播:孕妇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后,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造成母婴垂直传播。
三、不同人群的感染风险及注意事项
一般人群:人群普遍对汉坦病毒易感,但感染后是否发病及发病后的严重程度与个体免疫状况等因素有关。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接触可能被鼠类污染的环境,如发现鼠类活动痕迹的场所要及时采取防护及清理措施。
特殊人群
儿童:儿童相对免疫力发育尚不完善,若处于流行性出血热疫区或有接触鼠类风险时,更需加强防护,家长应避免儿童接触可能被鼠类污染的物品,若儿童出现发热、头痛等疑似症状要及时就医排查,且儿科安全护理中需格外留意儿童接触史等情况。
有接触风险职业人群:如野外作业人员、灭鼠人员等,这类人群需严格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口罩、手套等,工作结束后要及时清洁身体,避免携带病毒回家污染环境,进而造成家人感染。
孕妇:孕妇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后除自身面临健康风险外,还可能通过母婴传播影响胎儿,因此孕妇若有接触鼠类等风险时要高度警惕,加强防护,一旦出现相关可疑症状需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接触史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