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性尿失禁是腹压突然增加时不自主漏尿的常见泌尿系统疾病,各年龄段可发生,多见于中老年女性等;发病机制与解剖结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为腹压增加时漏尿及可能伴会阴部不适、心理问题;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等。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解剖结构因素:对于女性来说,尿道短、直,且尿道周围的支持结构,如盆底肌肉、筋膜等,在多次分娩、衰老等因素影响下可能发生松弛。正常情况下,盆底肌肉和筋膜对尿道有支撑作用,当这些支持结构受损时,腹压增加时就无法有效阻挡尿液流出。例如,多次分娩的女性,胎儿通过产道时会对盆底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使得盆底支持结构力量减弱,增加了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风险。
年龄与性别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导致尿道黏膜变薄、萎缩,盆底肌肉松弛,从而使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升高。而男性相对较少发生原发性压力性尿失禁,但在前列腺手术等情况后也可能出现。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便秘会增加腹压,进而增加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几率;肥胖人群由于腹部脂肪堆积较多,腹压相对较高,也更容易出现压力性尿失禁。
临床表现特点
典型表现:主要症状就是在腹压增加时不自主漏尿,比如咳嗽一声可能就会有少量尿液流出。症状的严重程度可分为不同等级,轻度可能只是在剧烈运动等情况下出现漏尿,重度则可能在日常活动中稍一用力就会发生漏尿。
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伴有会阴部不适、瘙痒等情况,这是因为尿液长期刺激会阴部皮肤导致的。同时,由于长期漏尿,患者可能会产生心理负担,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诊断相关要点
病史采集: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出现的时间、诱发因素、漏尿的频率等情况,还会了解患者的生育史、手术史、慢性疾病史等,这些信息对于判断是否为压力性尿失禁以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很重要。例如,了解患者是否有多次分娩史,因为这是压力性尿失禁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体格检查:会进行盆腔检查等,观察盆底组织的情况,评估盆底肌肉的力量等。还可能会进行一些激发试验,比如咳嗽压力试验等,通过诱发腹压增加来观察是否有尿液漏出,以辅助诊断压力性尿失禁。
辅助检查:有时候会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等,通过该检查可以更精确地评估尿道压力、膀胱功能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以及与其他类型尿失禁相鉴别。例如,尿流动力学检查可以测量尿道闭合压力等指标,对于判断压力性尿失禁的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