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由伤寒沙门菌引起副伤寒由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等引起,伤寒主要经污染水和食物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水源污染可暴发,副伤寒甲乙传播类似伤寒多经污染食物传播丙还可经接触分泌物传播;伤寒典型表现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等严重有并发症,副伤寒甲乙病情相对较轻丙有败血症型和胃肠炎型等;伤寒肥达反应O和H抗体效价升高骨髓培养阳性率高,副伤寒甲乙H抗体效价升高O多正常丙阳性率低;儿童患病可能不典型需密切监测低龄用药谨慎,老年人免疫低下病情重需监测水电解质和并发症用药考虑肝肾功能,孕妇感染需权衡药物对胎儿影响密切观察母婴状况。
一、病原体差异
伤寒由伤寒沙门菌引起,副伤寒则包括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等不同病原体。
二、流行病学特点区别
伤寒: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水源污染可致暴发流行。
副伤寒:副伤寒甲、乙传播途径类似伤寒,多经污染食物传播;副伤寒丙除经食物传播外,还可通过接触患者分泌物等方式传播。
三、临床特点不同
伤寒:典型临床表现为持续发热(体温呈阶梯状上升,可高达39~40℃)、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等)、玫瑰疹(病程7~14天出现,多见于胸腹部)、肝脾肿大等,严重者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副伤寒:副伤寒甲、乙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病情相对较轻;副伤寒丙临床类型多样,可表现为败血症型(起病急,有高热、寒战等,易出现迁徙性化脓病灶)、胃肠炎型(以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主)等。
四、实验室检查差异
伤寒:血清学肥达反应中,“O”抗体(伤寒菌体抗原抗体)及“H”抗体(伤寒鞭毛抗原抗体)效价升高有诊断意义,一般“O”抗体≥1:80,“H”抗体≥1:160时有辅助诊断价值。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
副伤寒:肥达反应结果与伤寒不同,副伤寒甲、乙的“H”抗体效价升高,“O”抗体效价多正常;副伤寒丙的肥达反应阳性率较低。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伤寒或副伤寒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需密切监测体温、精神状态等,因低龄儿童用药需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缓解症状,如适当补液等,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感染后病情可能较重,需加强病情监测,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关注有无并发症发生,用药时需考虑其肝肾功能情况,选择合适的诊疗方案。
孕妇:孕妇感染伤寒或副伤寒时,需权衡治疗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诊疗措施,密切观察母婴状况,确保母婴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