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间形成含内口瘘管外口的慢性感染病,病因有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演变、感染因素及其他疾病等,临床表现为肛周反复流脓、肿痛、瘙痒,分类按瘘管位置分高低位按与括约肌关系分不同型,诊断靠肛门指检、肛门镜检查、探针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有多种术式,特殊人群中儿童优先保守治疗、女性经期加强清洁手术兼顾美观功能、合并基础疾病者需控血糖或治原发病。
一、定义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间形成的异常通道,包含内口(多位于直肠或肛管齿状线附近)、瘘管(迂曲的腔道)和外口(位于肛周皮肤),属慢性感染性疾病。
二、病因
1.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约90%的肛瘘由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演变而来,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脓腔壁纤维化形成瘘管。
2.感染因素:肠道细菌(如大肠杆菌、链球菌等)经肛隐窝、肛腺侵入,引发反复感染,逐渐形成肛瘘。
3.其他疾病: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可累及肛周,增加肛瘘发生风险。
三、临床表现
1.肛周反复流脓:外口间断性排出脓性、血性分泌物,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可致瘙痒。
2.肿痛:当瘘管阻塞或引流不畅时,可出现局部肿痛,感染加重时肿痛加剧。
3.瘙痒: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常引起肛周皮肤瘙痒、湿疹样改变。
四、分类
1.按瘘管位置
低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
高位肛瘘:瘘管跨越外括约肌深部以上。
2.按瘘管与括约肌关系
肛管括约肌间型:最常见,内口位于齿状线,瘘管经内括约肌与外括约肌间行走。
经肛管括约肌型:瘘管穿过外括约肌、坐骨直肠窝达肛周皮肤。
五、诊断
1.肛门指检:可触及内口处硬结或条索状瘘管,伴有压痛。
2.肛门镜检查:观察内口位置及直肠黏膜情况,排查原发疾病。
3.探针检查:通过探针探查瘘管走向,明确内口位置,但操作需轻柔,避免假道形成。
六、治疗
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目的是切开或切除瘘管,促进创面愈合。常见术式包括瘘管切开术、挂线疗法(适用于高位肛瘘,利用橡皮筋缓慢切割括约肌,减少肛门失禁风险)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肛瘘:多与先天性肛隐窝发育异常有关,优先采用保守治疗,如温水坐浴、保持肛周清洁,必要时手术需选择对肛门功能影响小的术式。
2.女性肛瘘患者:经期需加强肛周清洁,避免经血污染加重感染,手术时需兼顾美观与功能。
3.合并基础疾病者:如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以降低感染复发风险;克罗恩病患者需同时治疗原发病,预防肛瘘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