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副伤寒初期起病缓慢具非特异性全身症状易被忽视,极期有持续发热、消化系统等多系统症状及玫瑰疹,缓解期体温渐降症状减轻但需防并发症,恢复期体温正常全身症状消失部分有肠道功能紊乱,儿童症状不典型易惊厥腹泻,老年人病情重中毒症状明显易多器官损害,免疫低下者症状不典型发热持续易反复并发症多。
一、初期症状
甲型副伤寒初期多起病缓慢,体温呈阶梯状上升,一般在5~7天内可达39~40℃,患者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全身症状,此阶段症状易被忽视,需结合流行病学史等综合判断。
二、极期症状
1.持续发热:热型多为稽留热,体温可稳定在39~40℃左右,持续时间较长,部分患者发热可持续2~3周甚至更久。
2.消化系统症状:常见食欲不振、腹胀,多有腹部不适,右下腹可有轻压痛,部分患者可出现便秘或腹泻,腹泻多为稀便,无脓血。
3.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可表现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减退等,严重时可出现谵妄、昏迷或脑膜刺激征等,与毒血症状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有关。
4.循环系统症状:可见相对缓脉,即体温升高但脉搏增加不明显,是伤寒杆菌内毒素作用于迷走神经所致,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儿童等特殊人群相对缓脉表现可能不典型。
5.皮疹:部分患者在病程7~13天可出现玫瑰疹,多见于胸、腹部,为淡红色小斑丘疹,直径2~4mm,压之褪色,数量较少,一般在10个左右,是伤寒杆菌栓塞血管所致,具有诊断价值。
三、缓解期症状
随着机体免疫力逐渐增强,体温开始逐渐下降,各种症状也随之减轻,食欲逐渐恢复,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有所缓解,但仍需警惕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四、恢复期症状
体温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食欲逐渐恢复,一般在1个月左右可完全康复。但部分患者在恢复期仍可能存在肠道功能紊乱等情况,需注意饮食调养。
五、特殊人群症状特点
1.儿童:甲型副伤寒在儿童中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发热多不呈典型稽留热,相对缓脉少见,胃肠道症状相对较轻,但易出现惊厥、腹泻等表现,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
2.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免疫力低下,感染甲型副伤寒后病情多较重,发热可能不高但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容易出现心、肝、肾等多器官功能损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加强监测与支持治疗。
3.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感染甲型副伤寒后,症状可能不典型,发热持续时间长,病情易反复,并发症多,治疗难度较大,需重视基础疾病的控制及抗感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