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腺瘤是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良性隆起性病变且部分有恶变倾向,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遗传等因素有关,早期多无症状,增大后可致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通过直肠镜或结肠镜等检查诊断,多以内镜下切除治疗,预防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并定期筛查。
一、发病因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直肠腺瘤的发病风险逐渐升高,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但近年来也有年轻化趋势,可能与现代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有关。
2.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直肠腺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因为高脂饮食会影响肠道代谢,低纤维饮食使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有害物质与肠黏膜接触时间增加;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增加直肠腺瘤的发生几率。
3.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综合征相关人群易患直肠腺瘤,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肠道会出现大量腺瘤性息肉,若不及时治疗,癌变风险极高。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大部分直肠腺瘤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腺瘤增大,可能出现便血,多为粪便表面带血,血色鲜红;部分患者可有排便习惯改变,如便次增多、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等;若腺瘤较大,可能引起肠道梗阻,出现腹痛、腹胀、排便困难等症状。
2.体征情况:直肠指检可触及直肠内的腺瘤,质地多较软,带蒂的腺瘤可活动,广基的腺瘤活动度差。但直肠指检有一定局限性,对于位置较高的腺瘤可能无法触及。
三、诊断方法
1.直肠镜或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直肠腺瘤的主要方法,可直接观察直肠内腺瘤的形态、大小、部位等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腺瘤的性质,这是确诊直肠腺瘤的金标准。
2.影像学检查:如盆腔磁共振成像(MRI)等,可了解腺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评估有无浸润等情况,对制定治疗方案有一定帮助,但一般不作为首选诊断方法。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一旦发现直肠腺瘤,通常需要进行治疗,多采用内镜下切除的方法,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等,创伤小,恢复快。对于较大、基底较宽或怀疑有恶变的腺瘤,可能需要外科手术切除。
2.预防: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如均衡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戒烟限酒;定期进行结肠镜筛查,尤其是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等高危人群,更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直肠腺瘤,降低癌变风险。对于遗传性综合征相关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密切监测和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