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即直肠脱垂,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其病因与年龄(小儿骶骨弯曲未形成、老年人肌肉松弛等)、生活方式(长期便秘、腹泻、久坐久站等)、病史(盆底疾病等)相关;早期排便时有肿物脱出可自行回纳,晚期不能自行回纳且有诸多伴随症状;可通过直肠指诊、内镜检查、排粪造影诊断;非手术治疗包括小儿可自愈、成人用注射疗法等,需注意相关事项,严重时需手术治疗,术后要注意休息等。
一、病因及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
小儿:小儿骶骨弯曲度未形成,直肠较垂直,周围支持组织软弱,易发生直肠脱垂。随着生长发育,骶骨弯曲度逐渐形成,多数可自愈。
老年人:老年人肌肉松弛,骨盆底组织和直肠支持组织薄弱,容易发生直肠脱垂。
2.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便秘:反复用力排便,增加腹压,推动直肠向下移位,久而久之可导致直肠脱垂。
长期腹泻:频繁腹泻使腹压增高,也可能诱发直肠脱垂。
久坐久站:长时间保持久坐或久站的姿势,会影响盆腔血液循环和直肠周围组织的支持结构,增加直肠脱垂的发生风险。
3.病史因素
盆底疾病:如盆底肌肉损伤、盆底组织松弛等病史,会使直肠周围的固定结构功能减弱,容易引发直肠脱垂。
二、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排便时有肿物自肛门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
2.晚期表现:肿物脱出后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推回或卧床休息后才能回纳。严重时,咳嗽、行走、下蹲等腹压增加时也可脱出,且伴有排便不尽和下坠感。脱出的直肠黏膜可发生充血、水肿、溃疡、出血等。
三、诊断方法
1.直肠指诊:可触及直肠黏膜松弛,肛管括约肌松弛等情况。
2.内镜检查: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观察直肠黏膜的情况,排除其他肠道病变。
3.排粪造影:能显示直肠脱垂的程度和形态等。
四、治疗及注意事项
1.非手术治疗
对于小儿直肠脱垂,多数可通过改善排便习惯、增加营养等保守方法自愈。成人的直肠脱垂可采用注射疗法,将硬化剂注射到直肠周围或直肠黏膜下,使直肠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
注意事项:小儿患者要避免长时间排便用力,保持大便通畅;成人要积极治疗便秘、腹泻等基础疾病,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进行提肛运动等锻炼盆底肌肉。
2.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直肠脱垂,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直肠悬吊固定术等。手术治疗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防止复发。
总之,脱肛是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的一种病症,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可通过临床表现、检查等进行诊断,治疗方法根据病情轻重有所不同,同时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