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发属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因是该菌产红疹毒素致发热皮疹等表现,临床表现有突然发热、咽峡炎、发热后1-2天出弥漫充血针尖大小丘疹伴痒感及帕氏线、杨梅舌等特征且皮疹消退后1周左右脱屑,诊断靠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咽拭子培养检出病菌,治疗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用红霉素等,预防要隔离患者、注意卫生、增强免疫力,儿童是高发人群需密切观察,老年人及基础疾病患者病情可能重需加强监测。
一、定义
猩红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二、病因
主要病原体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该菌可产生红疹毒素等,从而引发发热、皮疹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三、临床表现
1.发热:多为突然发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8~40℃左右,可伴有畏寒等症状。
2.咽峡炎:表现为咽痛、吞咽痛,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有时可见脓性分泌物。
3.皮疹:一般在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为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出现针尖大小的丘疹,触之有砂纸感,压之褪色,疹间无正常皮肤,伴有痒感。典型皮疹分布于全身,以颈部、腋窝、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更为明显,可出现帕氏线(皮肤褶皱处皮疹密集呈线状)、杨梅舌(舌乳头红肿突出,似杨梅状)等特征性表现。
4.脱屑:皮疹消退后1周左右开始脱屑,面部可呈糠屑样脱屑,手足部可呈大片状脱皮,一般不留色素沉着。
四、诊断
1.流行病学史:有与猩红热患者接触史等情况。
2.临床表现:具备发热、咽峡炎、典型皮疹等表现。
3.实验室检查:咽拭子培养可检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是确诊的关键依据。
五、治疗
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类药物,如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可选用红霉素等其他敏感抗生素。
六、预防
1.隔离患者:一旦发现猩红热患者,应及时隔离,隔离期限一般为症状消失后1周且咽拭子培养阴性。
2.注意卫生: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勤洗手,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
3.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是猩红热的高发人群,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健康状况,若出现发热、咽痛等症状要及时就医,早期隔离治疗可降低传播风险,且儿童患病后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营养摄入。
2.老年人及基础疾病患者:此类人群感染猩红热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需加强病情监测,如出现高热不退、呼吸困难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就医,同时要注意基础疾病的管理,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且要避免与其他感染患者接触,防止交叉感染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