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经粪-口传播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病原体在外界存活强,典型表现有持续发热等,儿童、老人、孕妇表现各有特点,病原学检查血培养等可确诊,血清学肥达反应辅助,用抗生素治疗,要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接种疫苗保护易感人群。
一、伤寒的定义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经口进入人体后在肠道及血液中引发感染。
二、病因与传播途径
1.病原体:伤寒由伤寒沙门菌所致,该菌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能力较强,能在水、食物中长时间存活。
2.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即健康人食用了被伤寒沙门菌污染的水源、食物等而感染。
三、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发热:多为持续发热,热型常呈稽留热,体温可逐渐升至39~40℃,持续1~2周。
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患者精神状态较差。
相对缓脉:脉搏增快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即体温升高但脉搏增快不明显。
玫瑰疹:一般在病程7~14天出现,多见于胸腹部,数量较少,约10个左右。
消化系统症状:可出现腹痛、腹泻或便秘等情况。
肝脾肿大:部分患者会有肝脾轻度肿大现象。
2.不同人群表现特点
儿童:病情可能相对复杂,发热可能更不规则,胃肠道症状相对突出,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因儿童免疫力相对较弱,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较快。
老年人:免疫力较低,感染后全身症状可能不典型,发热程度可能不如年轻人明显,但易出现并发症,如肠出血、肠穿孔等,需加强监测与支持治疗。
孕妇:感染伤寒后用药需谨慎,因某些抗生素可能对胎儿有影响,应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注重营养支持和病情监测。
四、诊断方法
1.病原学检查
血培养:病程1~2周时阳性率较高,是确诊伤寒的重要依据。
骨髓培养:阳性率比血培养更高,尤其适用于已用过抗生素治疗、血培养阴性的患者。
2.血清学检查:肥达反应可辅助诊断,若“O”抗体效价≥1:80,“H”抗体效价≥1:160,结合临床症状有辅助诊断价值,但需注意假阳性或假阴性情况。
五、治疗原则
治疗主要采用抗生素,常用氟喹诺酮类等药物,但具体用药需遵循正规诊疗规范,以患者个体情况为依据选择合适药物。
六、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对伤寒患者进行隔离治疗,直至临床症状消失后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
2.切断传播途径:注重饮食卫生,保证饮水安全,做到食物生熟分开,不吃不洁食物,不饮用生水等。
3.保护易感人群:可接种伤寒疫苗,提高人群对伤寒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