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会带来多方面危害,一是影响肠道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和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出现腹泻、便秘等,老年人和生活方式不健康的年轻人受影响更明显;二是可能引发肠梗阻,较大息肉阻塞肠腔,儿童和有腹部手术史者更易发生,急性肠梗阻不及时治疗会危及生命;三是会导致便血与贫血,息肉表面黏膜易破损出血,长期失血引发贫血,女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或服用抗凝药者症状更严重;四是有癌变风险,腺瘤性息肉随时间和体积变化癌变可能性增加,家族有结肠癌病史、年龄较大者风险更高,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查。
一、肠道功能紊乱
结肠息肉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吸收功能。息肉的存在可能导致肠道的排空时间延长,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增加,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长此以往可能引起营养不良。同时,肠道蠕动节律也会被打乱,患者可能出现腹泻、便秘,或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的情况。对于老年人来说,本身肠道功能就有所衰退,结肠息肉对肠道功能的影响可能更为明显,更容易出现营养吸收不良和便秘等问题。而年轻人如果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结肠息肉导致的肠道功能紊乱可能会进一步加重。
二、肠梗阻
较大的结肠息肉可能阻塞肠腔,导致肠梗阻。当息肉体积不断增大,会使肠腔变得狭窄,肠内容物通过受阻,引起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急性肠梗阻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肠坏死、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后果,危及生命。儿童肠道相对较细,较小的息肉也可能引起肠梗阻,且儿童无法准确表达自身症状,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腹部情况和排便情况。对于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肠道内可能存在粘连,结肠息肉更容易诱发肠梗阻。
三、便血与贫血
结肠息肉表面的黏膜比较脆弱,容易受到粪便的摩擦而破损出血。少量出血时,可能仅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出血量较多时,可出现肉眼可见的便血,颜色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长期慢性失血会导致贫血,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女性由于生理期本身就有失血情况,结肠息肉导致的便血会加重贫血症状。对于患有血液系统疾病或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结肠息肉出血可能更为严重,止血也相对困难。
四、癌变风险
结肠息肉具有一定的癌变几率,尤其是腺瘤性息肉。随着息肉的增大和存在时间的延长,癌变的可能性逐渐增加。一旦发生癌变,病情将变得复杂和严重,治疗难度加大,预后也相对较差。家族中有结肠癌病史的人群,结肠息肉癌变的风险更高。年龄越大,结肠息肉癌变的可能性也会相应增加。因此,对于这类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息肉,降低癌变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