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狂犬病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非地区流行,被不同动物咬伤发作率有别,头面部等神经丰富部位深部咬伤及未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发作风险高,儿童、既往有狂犬病暴露史人群及特殊生活方式人群发作率有差异需相应注意。
一、全球及不同地区狂犬病发作率概况
全球范围内,狂犬病主要在发展中国家流行,尤其是亚洲和非洲地区。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在未采取有效暴露后预防措施的情况下,被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如病犬等)咬伤后,狂犬病的潜在发作风险较高,一般可达15%~60%左右,但这一比例因地区动物狂犬病流行情况等因素存在差异。例如,在狂犬病流行的农村地区,由于犬只狂犬病感染率相对较高,人群被患病犬只咬伤后的发作风险较城市地区更高。
二、影响狂犬病发作率的相关因素
(一)暴露动物类型
被不同动物咬伤后狂犬病发作率有差异,其中被病犬咬伤的发作风险相对较高,其次是病猫等其他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这是因为犬类是全球范围内传播狂犬病的主要宿主,其携带狂犬病病毒的概率相对较高。
(二)暴露情况
1.咬伤部位:头面部等神经丰富部位被咬伤后,狂犬病发作风险相对更高,因为病毒更易通过神经快速向中枢神经系统蔓延。
2.咬伤程度:深部咬伤(如伤口较深、出血明显)比浅表咬伤的发作风险高,原因是病毒更容易进入人体并向中枢神经侵袭。
(三)是否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若被可疑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后,能及时正确进行伤口处理(如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反复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并在规定时间内接种狂犬病疫苗及被动免疫制剂,可显著降低狂犬病发作率。反之,若未及时处理,发作风险会大幅升高。
三、不同人群的发作率差异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被动物咬伤后若未及时处理,狂犬病发作率相对可能较高。家长应格外留意儿童与动物的接触情况,一旦发生儿童被动物咬伤,需立即带儿童进行规范的伤口处理及疫苗接种等预防措施,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病毒侵袭中枢神经的过程可能相对更易加速,需高度重视及时干预。
(二)既往有狂犬病暴露史人群
既往有狂犬病暴露史但未规范处理的人群,再次暴露时狂犬病发作风险会不同程度增加。这类人群再次暴露后更需严格按照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规范进行处理,以降低发作几率。
(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
生活在狂犬病流行地区且经常接触动物的人群,如农村地区经常与犬只等动物接触的居民,需提高防范意识,了解被动物咬伤后的正确处理流程,因为此类人群被咬伤后发作风险相对高于一般人群,应定期关注动物健康状况,避免不必要的暴露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