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飞沫传播是感染者说话等产生含病毒飞沫在近距离直接被吸入感染,人群密集通风不良场所及儿童、老年人有不同影响;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被污染物品后接触黏膜感染和间接接触,儿童、有基础疾病老年人及公共场所高频接触物表未清洁消毒有风险;气溶胶传播是特定环境中飞沫形成气溶胶悬浮被吸入感染,儿童在相对封闭人员密集环境、老年人在通风不佳居住环境风险高,相关场所需加强防护。
一、飞沫传播
1.具体机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在说话、咳嗽、打喷嚏等过程中,会产生含有病毒的飞沫。这些飞沫较大,一般在1米以内的近距离,会直接被周围人吸入而导致感染。例如,一项针对医院内传播的研究发现,在没有有效防护的情况下,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在相对密闭且近距离接触时,极易通过飞沫传播感染。
2.人群及环境影响:在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如拥挤的公共交通工具、密闭的室内空间等,飞沫传播的风险更高。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免疫力相对较低,且在学校等集体场所容易与他人近距离接触,所以在飞沫传播中更易受到感染;老年人如果本身有基础疾病,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严重,因此更需要注意避免飞沫传播。
二、接触传播
1.直接接触:接触被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再接触自己的口、鼻、眼等黏膜部位而感染。比如,手触摸到被病毒污染的门把手、电梯按钮等物体表面,然后未及时洗手就触摸面部,病毒就会通过黏膜进入人体。研究表明,在一些家庭聚集性感染中,家庭成员之间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再接触自身黏膜而造成传播。
2.间接接触:对于不同人群,儿童由于喜欢用手触摸各种物体,然后又容易将手放入口中,所以接触传播的风险相对较高;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其身体抵抗力较弱,一旦接触到被污染物品后感染的概率也会增加。在环境方面,公共场所的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如果未得到有效清洁消毒,就会持续存在病毒传播风险。
三、气溶胶传播
1.形成与传播:在某些特定环境中,如医疗机构的ICU等密闭空间,或者患者数量较多且通风不良的室内环境,含有病毒的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其他人吸入后可能会感染。有研究显示,在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患者较多且通风较差的病房中,气溶胶传播的风险不可忽视。
2.特殊人群应对:儿童在相对封闭且人员密集的环境中,如幼儿园、密闭的室内游乐场所等,更容易暴露在气溶胶传播的风险下;老年人如果本身活动范围受限,在通风不佳的居住环境中,也面临较高的气溶胶传播风险。因此,这类场所需要加强通风换气等防护措施来降低气溶胶传播风险。